Monday, May 18, 2015

高思

高思编辑

高思(gao si)高思村,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 这里原本是一个镇,后与蓝坊镇合并,改为高思村。蕉岭是“长寿之乡”,而高思,则享有“蕉岭长寿村”之美誉。这里是蕉岭县的世外桃源,民风纯朴,村民们大 部分以种沙田柚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于离县城有四十分钟的车程购物不便,这里的村民还保留有传统的“圩日”。即”圩日“这天,村民们不约而同去赶 集,在市集等价互换货物或用钱币交易货物,换取油盐酱醋茶。圩日是“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其中“十三、二十 三,是”转角圩“。侨居国信誉卓著的实业家和慈善家汤锡林先生,他的祖籍就是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高思村。[1] 
中文名
高思小学
外文名
gaosi
简    称
高思
校    训
高思十二联楼
创办时间
2009
类    别
九年义务教育
现任校长
不详
知名校友
汤锡林
所属地区
中国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高思村
主要院系
暂无
主要奖项
少先队员

1代表人物编辑

汤锡林先 生斥资100多万元兴建从蕉岭高思至梅州市梅县区嵩山连接梅松国道的高(思)嵩(山)公路和高思至梅县区隆文的公路,年年奖励高思公路道班的职工;捐资 100多万元铺设高思村内的高思至载楼至大光、高思至高峰、至高南、高思至侨兴中学的13条共19.1公里的乡村水泥乡道;为兴福浒竹村、平远县仁居镇麻 楼山村捐款筑路,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又为高南、高峰捐款铺设自来水管道,使高思村达到吃用自来水,绿化美化村庄,改变村容村貌,并捐资建设无害化厕所。

2代表建筑编辑

[2] 
粤东客家地区蕉岭清代建筑群进士第“十二楼”。在粤东客家地区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高思村,完好保存着一处清代建筑 群,其由12座清代客家古民居组成,被称为进士第“十二楼”。进士第“十二楼”“楼楼”风格不一,各具特色,充分地展示了旧时客家人崇文尚武、耕读渔樵的 风貌,蕴藏着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
2013年11月17日,曾有记者慕名前往高思村,探访进士第“十二楼”。
进士第“十二楼”位于蓝坊镇高思村中赤岭背。走进村中,远远就可见连片的古民居,黑瓦白墙,古香古色。据高思村老人、学者汤国云介绍,这“十二楼”依次为敬铭堂、笃敬楼、创修楼、铭心楼、迪光楼、联新居、深造之舍、笃庆楼、裕榕楼、添庆楼、缵绪堂、惕承居。
在这12座古民居中,最有特色当属进士第“联新居”。“联新居”始建于清咸丰八年,为当时高思村的进士汤用巨所建造。其由堂屋、横屋、后花园、门坪,以及门前半月形水塘组成,一共有60间房,是典型“两堂三横一后花园”客家围龙屋。
“汤用巨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幼读蒙馆,熟读群书,精通经史,26岁中进士,后受咸丰皇帝面诏,钦加翰林院待诏,诰授奉政大夫。” 汤国云说。
紧靠“联新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迪光楼也很有特色。迪光楼为三堂二横围龙屋,因家族中众多后裔侨居海外,也被称 为“华侨之家”。走进迪光楼大门,一扇金粉雕花屏风格外引人注目,因年代久远,屏风已褪去了昔日的色泽,但上面图案依然清晰可见,龙凤呈祥、梅花、玉如意 等雕花栩栩如生。
“雕花屏风是梅州客家地区古建筑的传统特色,既是为了房屋藏风聚气,又表达了美好的祈愿。” 汤国云说。
在进士第“十二楼”中,笃敬楼的建筑规模最大,其始建于清道光20年即1840年,一共有10厅9井120间屋。近几十年来,笃敬楼走出了近50位大学生而被誉为“大学生之家”。
除笃敬楼外,裕榕楼的建筑规模也比较大的。记者探访时,巧遇居住在裕榕楼的黄香招老人,她今年已经105岁。虽然年事已高,但黄香招老人精神矍铄,生活完全能自理。
“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而高思村则是长寿之乡的乡中乡,目前,仅进士第‘十二楼’就有两位百岁老人,除105岁的黄香招老人外,还有居住在缵绪堂103岁老人李贤娣。” 汤国云说。
无论是联新居,还是笃敬楼,以及裕榕楼、惕承居等其他古民居,这12座清代客家古民居,展示的是客家建筑的独特韵味,与客家人的辛勤与智慧。目前,进士第“十二楼”中的联新居、笃敬楼已被列入梅州客家民居保护名录,高思村也被列为中国传统古村落。

3特产红菇编辑

红姑是真菌类,营养价值极高,它主要产于多山的地方。因为它不像蘑菇、木耳之类可以人工种,所以它非常的珍贵。
红姑生长周期很短,一般在半夜至黎明的红姑最为珍贵。过了黎明摘采的红姑口感和营养价值都会大大降低。
五花肉红菇汤
材料:五花肉100克、干红菇150克
调料:盐适量、胡椒粉适量
1、先泡发红菇,用大盆将其泡水,撒少许盐,10分钟后冲洗干净捞出干;
2、五花肉切大厚片先单独加水炖出味,用高压锅大概15分钟;
3、将红菇倒入炖好的五花肉汤里,大火滚开转中火小煮10分钟即可,吃时调盐味,撒胡椒粉。
小贴示:
1、红菇清洗要很细心的,一定要用大量的水泡开,撒盐能够清干净菇表面的黏液,最好装在滤水篮子里在浸到盆里,一边淋水一边顺一个方向转动,菇上的泥沙很轻易掉落沉淀下来,不能揉搓,那样会将其洗烂;
2、五花肉不要太肥,三肥七瘦最好,肉香浓浓不油腻;
3、假如有筒子骨炖也是不错的,只是要费时一点;
4、红菇无须长时间料理,煮开后炖10分钟足够了,滑爽香脆,吸足了五花肉的清香,非常鲜美;
5、胡椒粉依个人口味调放,此汤无须另放鸡精了 。
红菇炖鸡
原料:
1.主料:鲜红菇500克,母鸡1只(约重1500克)。
2.调料,料酒、精盐、味精、白糖、葱段、姜片。
做法:
1.将鸡宰杀,去毛、内脏、脚爪,下沸水锅焯一下,捞出洗净。红菇去
杂洗净,撕片。
2.锅内放光鸡和适量水,武火烧沸,撇去浮沫,加入料酒、精盐、味精、
白糖、葱、姜、红菇,用文火炖至鸡肉熟烂,出锅即成。
红菇炖猪蹄
原料:
1.主料:鲜红菇150克,猪蹄1只。
2.调料:料酒、精盐、味精、酱油、葱段、姜片。
做法:
1.将猪蹄择净毛杂,下沸水锅焯一下,洗净血污。红菇去杂洗净撕片。
2.锅内放猪蹄和适量水,武火烧沸,加入料酒、精盐、味精、酱油、葱、
姜,改为文火炖至猪蹄熟,加入红菇烧至猪蹄熟烂,出锅即成。
总之,与肉类煲汤为最佳。
1、红菇主要用来煮汤,如加瘦肉。切忌猛火煎炒,否则丧失营养价值
2、洗红菇时只需清水冲洗一遍既可,不要图干净,(因冲洗太久会将营养成份洗去)。起锅时锅底可能有少量沙子,没关系,滤去既可
3、红菇的辩认:真的红菇,菌盖正面深红,中央暗红,并有横皱纹,菌盖腹面菌褶细密均匀,呈浅灰蓝色,菇脚矮圆不空 心。叶盖全开并有破裂的红菇,则是将要过时的菇,但汤味好,未开伞的菌食来无渣。叶盖半开型如单车摇铃的红菇,属上等红菇,清香美味,一盆菜调上几个就独 到好处。未开的红菇蕾,虽然未过到成熟期,却甜嫩可口。
高思盛产水果-沙田柚,百香果,香蕉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936162.htm

蕉岭

蕉岭县,旧称镇平县,广东省梅州市下辖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闽粤赣交界处,西与平远县相连,东南与梅州市梅县区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毗邻。205国道天汕高速公路(天津-汕尾)贯穿南北,扼闽粤公路交通之咽喉。
蕉 岭县境四面环山,由北向南倾斜。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为全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其中有山地113.4 万亩,耕地11.5万亩,河、湖水面及其他面积18.7 万亩,是“全国绿化模范县”,也是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全国首批文明县城。长潭风光是“南粤百景”之一,有“形似巫 峡,景似漓江”之称。
蕉岭县辖蕉城、长潭、三圳、新铺、文福、广福、蓝坊、南磜8个镇,共97个村委会和10个居委会,县人民政府驻蕉城镇
蕉岭是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是广东的重点台乡之一,约有“三胞”56万人,其中祖籍在蕉岭的台胞46万人。[1] 先后涌现出嘉应州第一位进士宋代的蓝奎,晚清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以及罗福星林修明谢晋元丘成桐丘应楠等杰出人物。[2] 
蕉岭县是广东省水泥基地,水泥年生产能力达800多万吨。金城工业基地、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工业园是蕉岭对外招商的主要平台。特色农产品蕉岭金橘、百谷王有机米、黄坑绿茶、天然蜂蜜等。

中文名称
蕉岭县
别    名
蕉阳、桂岭
行政区类别
市辖县
所属地区
中国广东省梅州市
下辖地区
蕉城镇广福镇文福镇等8个乡镇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0753
邮政区码
514100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北部
面    积
960平方公里
人    口
227775人(2009年)
方    言
客家语-粤台片-嘉应小片-蕉岭话(梅州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车牌代码
粤M
行政代码
441427
历史名人
军政人物
海外人物

1历史沿革编辑

地名变迁

蕉岭县工业蕉岭县工业
蕉岭建县以来,曾有过“镇平”、“蕉岭”两个县名,另有“蕉阳”、“桂岭”之别称。
(一)镇平
明崇祯六年(1633年)建县初,赐名“镇平”,称“镇平”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镇压升平”之意。此说认 为,县境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边区,崇山峻岭,向为“盗贼”盘踞。明代经官兵多次镇压平乱,故设县时命名“镇平县”,盖以纪叙“平土寇”后置县,以示“镇压 升平”之意。第二种说法认为,昔县衙两侧有“镇抚”、“粘疆”横眉,“镇抚”者,是“镇抚而平”之意,“粘疆”者,指原为平远地,析程乡县地益之。两广总 督熊文灿在《建城疏》中说:“石窟、平远两地相距二百余里,遥治为难。…建县在石窟,则平远之盗弭;而割松源、蓝坊诸处属之,则程乡之盗亦弭,一举两得, 翕然称便,新县拟名‘镇平’……”这种说法认为,建县为塞乱源,是“镇抚而平”之意。
(二)蕉岭
蕉岭书院蕉岭书院
中华民国成立后,于民国3年(1914年)将“镇平县”改名“蕉岭县”,因河南省先有同名县,为避免县名雷同而改。据《辞源》蕉岭条记:“城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这就是说,蕉岭县名的由来,是因城北那座小山冈称为“蕉岭”,那座小山冈为何称蕉岭?相传古时这一带多植蕉树,蕉林密布而得名。
清时,蕉岭又名“桂岭”。《郝通志》(即《广东通志》)记:“桂岭在城内北隅,旧名蕉岭。清乾隆四十五年,知县周克 达建书院于镇山之麓,名称桂岭书院。”后人因称镇山为桂岭。据《石窟一征》记:“邑号蕉岭书院,独名曰桂岭。按《参鸾录》‘桂林有八桂堂,未至八桂,二三 里间有小坡横道,高丈余,上有石碑曰桂岭。’今以此为名,盖以书院据岭之阳,坡厄起伏,隐然如八桂之桂岭,且以桂林一枝,昆山片玉为多士颂也。”
清时又有“蕉阳”之称。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嘉应州守赵康在《移建桂林书院碑记》中说:“…戊戌冬,余奉 命来嘉,蕉阳隶嘉属。”是年,县令周克达在碑记中亦说:“己亥秋九月,署蕉阳。”《镇平县志》记:“县城建于桂岭之阳,即古怀仁里。“可见,清乾隆年间就 有“蕉阳”之称。民国10年(1921年)设蕉阳镇,山之南,水之北也。蕉阳,是指其位置在蕉岭山的南面。局部称县治所在地蕉城镇为蕉阳,泛指蕉岭县,故 又有“蕉阳十二乡”之说。先人为诗为文,习惯以县治所在地的山川名胜为县名别取雅号。“桂岭”、“蕉阳”之说实属此类。诗文流传久了,群众也就接受了。[3] 

建制沿革

蕉岭县旧称镇平县。春秋战国时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发兵平南越,设南海郡,蕉岭地属南海郡龙川县。汉高后吕雉五年(前183年),分龙川县为龙川、揭阳两县,蕉岭地属揭阳县。
三国吴(222~280),蕉岭地属东官郡,仍属揭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改东官郡为义安郡,仍属揭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蕉岭地属义安郡之海阳县。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分海阳县为海阳、程乡两县,蕉岭地属程乡县
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设潮州,以程乡、海阳、潮阳属之。
五代南汉乾和三年,置敬州,领程乡县。
宋太祖开宝四年(970),改敬州为梅州,蕉岭地属梅州。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升梅州为梅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路,复称程乡县,隶属潮州府。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析程乡之义化、长田、石窟、石正等都,兴宁割大信一里,附义田都,合设平远县,隶潮州。蕉岭之置城地址古怀仁及其最富庶之石窟河平原,均属平远县地。
崇祯六年(1633),本县乡贤赖其肖上书明朝当局,请置镇平县。两广总督熊文灿采纳呈文,作《建城疏》,奏准析平远之石窟都和程乡之松源、龟浆二都,设置镇平县,隶属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程乡为嘉应州,领平远、镇平、兴宁、长乐四县,一州领四县之嘉应五属始告产生。
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吏奏申嘉应州为嘉应府。十七年〈1812〉,仍改为州,是为嘉应州镇平县。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嘉应州,镇平县隶属广东省直辖
民国3年(1914),因河南省已先有“镇平县”,更名蕉岭县,因县北有蕉岭而得名。
1949年5月14日,蕉岭县解放。6月,蕉岭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兴梅专区。
1952年,撤销兴梅专区,蕉岭县隶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2年8月,蕉岭与平远合县,称蕉平县。
1954年3月,蕉平分县,仍称蕉岭县。
1956年2月,成立汕头专署,撤销粤东行署。蕉岭县改隶属汕头专区。
1958年12月,蕉岭与梅县合并,称梅县。
1961年3月,蕉梅分县,恢复蕉岭县建置。
1965年7月1日,梅县专区从汕头专区分出,成立梅县地区,蕉岭县隶属于梅县地区。
1988年春,撤销梅县地区,成立梅州市,蕉岭县隶属梅州市管辖。[4] 

2行政区划编辑

蕉岭夜景蕉岭夜景
2000年,蕉岭县辖12个镇:蕉城镇、兴福镇、新铺镇、高思镇、长潭镇、三圳镇、文福镇、广福镇、徐溪镇、蓝坊镇、南礤镇、北礤镇。
2002年,蕉岭县辖12个镇(蕉城、广福、文福、新铺、三圳、北礤、南礤、蓝坊、高思、兴福、徐溪、长潭),97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
截至2003年5月16日,蕉岭县辖10个镇(兴福、长潭、蓝坊、南礤、北礤、蕉城、广福、三圳、文福、新铺),共有9个居委会、97个村委会,1514个村民小组。面积975.1平方公里,人口22.53万。
2004年10月,蕉岭县撤销2个镇:兴福镇河东片的东山、湖谷、龙安、叟乐、高畲5个村委会并入蕉城镇,兴福镇河西片的堑垣、浒竹、上村、神岗4个村委会并入长潭镇;北礤镇并入南礤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蕉岭县辖8个镇(蕉城镇广福镇文福镇新铺镇三圳镇南礤镇蓝坊镇长潭镇)。[2] 

3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境域

梅州市蕉岭县
蕉岭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6°01′~22′,北纬24°25′~53′之间。西界平远县,东南与梅县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相连。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5] 

地势地貌

蕉岭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岩石累主要有砂页岩、侵入岩、石灰岩、变质岩等。
蕉岭县蕉岭县
这些岩类构成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县境四面环山,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地、丘陵、盆地的比例为6:3:1。境内山系排列由序,山脉走向有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类。共有五列山脉,这些山脉是本县众多溪河的分水岭,河谷低地也大致分布在这些山脉中间。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金山笔(1170米,全县最高峰)、铁山嶂(1164米)、皇佑笔(1150米)、大峰嶂(1092米)、小峰嶂(1057米)、樟坑咚(1020米)等6座。[6] 

气候水系

县境属亚热带地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光照充足,雨季长,雨量充沛,由于南岭山脉的屏障作用,使冷空气影响减弱,所以冬季并不十分寒冷。
蕉岭县境内河流属韩江水系,主要河流韩江二级支流石窟河在县境内长
蕉岭县
蕉岭县(6张)
61.4公里,集水面积728.2平方公里。石窟河流域(含其支流高陂河、柚树河、石扇河、广福河、溪峰河)是蕉岭县较大的盆地和主要耕作区。耕地约10万亩,居住人口17余万人。其他河流还有高思河、南河、北河,亦分别冲积成山间小盆谷。[6] 

4资源编辑

蕉岭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锰、铁、铝、钨、铜、铅、锌、锡、煤、石灰石、
蕉岭县风光
蕉岭县风光(20张)
大理石、花岗石、石英砂、稀土等,尤以石灰石居多,储量约有10亿吨,煤储量约450万吨,锰储量约240万吨,花岗岩储量约2700万吨。水力资源10万千瓦以上。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有288种,分隶95个科。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甚多,古有金城雄狮、玉闸穿流、桃源春色、花皓晴岚、仙桥飞渡、长潭夜月、文峰插汉等八景,今有长潭揽胜、龙潭飞瀑、源碧水、土楼古韵、镇山荟萃、逢甲故居、皇佑奇观、世纪花园等“新八景”。[6] 

5人口编辑

2000 年,总人口203173人,各镇人口:蕉城镇51803兴福镇27068长潭镇7663三圳镇14402新铺镇30419徐溪镇5875文福镇17443 广福镇13582蓝坊镇9261高思镇5164南礤镇6366北礤镇7066华侨农场虚拟镇706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6交通编辑

205国道贯穿全县境内,分别连接闽西、赣南,联通省内潮汕沿海和河源、梅州、广州,县城离梅州火车站40多公里、半小时的行车距离。全面实现了县到镇公路水泥硬底化、村村通公路目标,全县97个行政村有91个村实现了镇通村水泥硬底化,县城到镇实现了一小时行车距离。此外,随着天汕高速公路蕉岭段和梅河高速公路的建设,蕉岭与珠三角和闽赣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蕉岭作为沿海与内陆过渡地带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
200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853.9公里,比上年增加39.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88.9公里,比上年 增加4.08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17543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2%,其中公路174935万吨公里,增长0.15%,水运 501万吨公里,增长34.3%;客运周转量7221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2%,其中公路71944万人公里,增长6.1%,水运270万人公里, 增长28%。2012年末全县汽车拥有量达到5107辆,比2011年同期增长16.7%。其中:载客汽车2417辆,增长10.5%,普通载货汽车 2685辆,增长22.7%。[7] 

7经济编辑

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29547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长速度创15年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000万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01万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 加值139146万元,增长9.5%。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长17.4%,批发和零售贸易增长9.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 6.7%,金融保险业下降6.7%,房地产业增长1.8%,其他服务业增长12.8%。民营经济增加值234162万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 18.46%。人均生产总值20348元,增长15.1%。三次产业构成为18.9:48.7:32.4,对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0.8个百分点。全县实现国、地税税收入47108万元,比上年增加2775万元, 增长6.2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213万元,增长21.96%。[8] 

第一产业

蕉岭县积极推广毛竹、名贵树木的种植。
  • 种植业:
    1. 粮食作物:稻谷
    2. 经济作物:烤烟、茶叶、花生、水果、蔬菜、果用瓜
  • 林业:2012年末,建成生态公益林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610.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9.26%。[9] 
  • 牧业:猪、羊
  • 渔业:
资料来源[8] 

第二产业

工业
  • 水泥工业:
  • 锰制品工业:
  • 机械工业:
    • 汽缸套、机动车配件、自行车零件、卷闸门
  • 化学工业:
  • 造纸、包装、印刷业:
  • 矿产业:
资料来自[10] 

第三产业

至2010年底,全县有“三资”企业27家,从业人员1192人;主营业务收入18454万元;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1161万元,利润总额654万元。[8] 
  • 商业:烟草、食盐
  • 旅游业:蕉岭县2009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7万人(按新口径统计),旅游总收入1.28亿元(按新口径统计,不含旅游产品出口创汇),同比分别增加了17%和23%。[11] 

8文化编辑

服饰 
旧时用自织的织家机布制被和衣着,今已淘汰,清至民国初期,官吏豪绅及儒生穿长袍马挂,平民男女服装为开襟式,女的为在则开襟上衣,称大襟衫,衣长齐膝,20世纪以来,服饰多样,中西服盛行。
鞋帽
旧时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粤俗传统木履,现时的品种多,式样日趋新颖,旧时冬天男人戴毡帽、礼帽和棉帽。妇女冬日戴帽(头裙)蓝布所做。
饮食
一日三餐,米饭为主。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罩捞把饭捞起,盛于饭甑中,供一天吃,传统名菜、名吃有“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焗鸡”、“扣肉”、“蘸仔鸭”、“酿豆腐”、“鱼生”、“仙人粄”、“猪油粄”、“锅笃粄”、“黄粄”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 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 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其特点是以南北子午为半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大极形整体。[12] 

9教育编辑

2012 年,全县有电大进校联校1所,普通中学19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81所,幼儿园94所;在校学生36044多人,教师2566多人; 有省一级学校1间,市一级学校5间。小学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为99.75%。形成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与成人教 育“四大体系”教育。[13] 
该县“两基”工作于1993年通过了省人民政府的验收,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颁布实现“两基”的达标县,1997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 予“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又于1999年、2002年先后两次接受并通过了梅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的“两基”复查验收,复查验收组的领导、专家对蕉岭的“两 基”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3年10月全市中小学预防中小学学生辍学的现场会在蕉岭召开,蕉岭县“控辍”成绩得到了与会领导的肯定,蕉岭县“控辍” 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市推广。蕉岭县“普九”成果得到了新的巩固和提高。蕉岭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毕业率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 育完成率100,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初中入学率为99.75%,辍学率为0.98%,初中毕业率为99.2%,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 98.3%;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为91.8%。
该县普通高考省线入围人数逐年攀升,从2000年的314人上升到2005年的606人。
虽然有高考不断扩招的因素,但万人口上省线率高居梅州市前列。2003年高考,高分尖子生有了突破,进入全市总分前50名的人数仅次于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和兴宁一中。蕉中的杨丽娟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2004年,蕉中徐伟权同学以总分838分的好成绩列全市第八名,并被北京大学录取;蕉中的郭建芳、陈剑文两位同学成为梅州市的单科状元。
高中教育规模扩大。县内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由2000年的4003人,增加到2005年5103人;普及程度提高,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7%,较2000年提高了10.11个百分点,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194.8人,排在梅州市前列。职业教育上新台 阶。县职业技术学校从镇平中学分离出来独立办学后,加大了职业中学与塔牌集团、县绮梦制衣厂等企业的联办力度,扩大了学校规模,教学
蕉岭县旅游蕉岭县旅游
设备设施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全县现有公办幼儿园55 间,私立幼儿园39间,在园幼儿5184人。幼儿教育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投资办园的格局。成人教育红红火火。蕉岭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大联校坚持“质量第一、效 益第一”的办学思想,开设有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等大专专业8个,本科设有法学、英语教育等7个专业,参加学历教育的学员达983人,电大办学水平居全省先 进行列。
1997年底,该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县之一。先后实施了“科研促教工程”、“教学评价工程”、“学 科竞赛工程”、“教学龙头工程”、“第二课堂活动工程”、“课堂教学变革工程”等,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了蕉岭县教育整体水平。全县被确立为国家级 立项的课题3项,省级3项,市级8项,县级99项。2002年有四项教学科研课题获市第二届普教科研成果奖励,五项科研课题被市普教科研“十五”规划立项。有至少12位教师获省教学教研成果奖励,有150多位获市教学教研成果奖励。中小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实践活动屡获荣誉。如原实验小学学生丘兆翰曾荣获2001年全国
皇佑笔自然保护区皇佑笔自然保护区
中 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一等奖。在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蕉岭县体育健儿屡获佳绩。在连续两届获得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各两个团体总分第一名的辉煌战果后,又获得 2003年“长乐杯”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初中男团总分第二名,初中女团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1999年举行的全国中学生运动 会上,蕉岭县镇平中学学生丘春苑一人勇夺两块金牌和一块银牌。在2002年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上,蕉岭县华侨中学学生丘剑锋一人夺得四块金牌。[14] 

10政治编辑

蕉岭县县委领导名单
职务
姓名
书记
温向芳      
副书记
陈伟明张利民    
常委
盘连欣卢尧生卓利清刘四海
徐甦魏伟辉刘仁忠罗桂芳(女)
注:资料来源[15] 
        

11旅游编辑

蕉岭县旅游资源丰富,主要
文福古塔文福古塔
镇山公园、镇平八景、丘逢甲故居长潭旅游区(含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长潭绿园、逸士山庄、澳洲山庄等景点)、皇佑笔自然保护区等一大批旅游景点。[16-17]   

12人物编辑

蕉岭文化底蕴深厚。先后涌现出嘉应州(今梅州)第一位进士宋代的蓝奎
丘逢甲故居丘逢甲故居
;晚清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辛亥革命中为抗日复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志士罗福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修明;抗日战争中坚守上海四行仓库名震中外的抗日英雄谢晋元;还有当代举世闻名的科学精英、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化学家丘应楠等人士、丘逢甲、谢晋元故居保存完好,还在新铺镇为抗日英雄谢晋元建造了谢晋元纪念馆。[1] 

13荣誉编辑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全国文明县城中国金融生态县、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中国生态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
长寿之乡
长寿之乡(2张)
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南岭生态区生态发展试点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教育强县、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文化先进县、广东省体育先进县、全国20个长寿之乡之一等。[17] 
广东省住建厅公布了第二批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和宜居示范村庄名单,该县广福镇和广福镇乐干村、广育村分别上榜。
2013年11月17日~23日,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被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科学认证委员会正式确认为世界长寿之乡。
2014年5月30日上午,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科学认证委员会正式授予蕉岭县为“世界长寿乡”,蕉岭县成为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世界第七个“世界长寿乡”(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广西巴马,江苏如皋,新疆和田,广东蕉岭)、中国第四个“世界长寿乡”(广西巴马、江苏如皋、新疆和田、广东蕉岭)。[18]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093.htm?fromtitle=%E8%95%89%E5%B2%AD&fromid=2574718&type=syn

Sunday, August 7, 2011

我家世系图

一世:    何婆大

二世:     伍八公

三世:     六十一公

四世:     礼甫公

五世:     义安公

六世:     文

七世:     世远公

八世:     立纲公

九世:     居祖公

十世:     德明公

十一世: 赞夆公

十二世: 復初公

十三世: 寿权公


十四世: 维垣公

十五世: 洪浩公

十六世: 佑增公

十七世: 宗荣公

十八世: 清儒公

十九世: 元寿公

二十世: 成玉公

二十一世:    懋德公

二十二世:    宽英
                       
                        裕英(我祖父)

二十三世:     定康

                         安康

                      
                         兰康

                         竹(祝)康(我父亲)

                         菊康

                         大妹

                         细妹


二十四世:       玉梅 (我大姐)                                                                                  
                        
                         胜昌(我)

                         玉萍 (我妹妹)

                         宏昌 (我大弟)

                         隆昌 (我二弟)


 二十五世:      (国)尧旭 (我大儿子)

                         (国) 凯旭 (我二儿子)

                                 媛旭  (我三女儿)





Tuesday, June 28, 2011

世系图



汤氏宗祠联

星堕掬盘,吞彩笔生辉光祖泽;风流治圃,禾窦峰垂训裕孙谋。








星堕盘中,彩笔生辉光祖泽;圃治山下,窦峰垂训裕孙谋:上联典指五代时南唐时期的秋浦人汤悦(原名殷崇义,入宋后因避讳改姓名),博学能文章,李璟时官左仆射,朝中许多文件都出自他的手笔,后主时升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北宋开宝年间以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太宗诏令修撰《江南录》,太祖开馆修《太平御览》,他都参与其事。相传曾在梦中见飞星堕入盘内,他掬来吞下,于是文思日进。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贵池人汤岩起,初任营道知县,以廉洁著称,官至徽州通判。后辞官归家治小圃,隐居自乐。著有《论语义》及诗集。


星堕掬盘,吞彩笔生辉光祖泽;风流治圃,禾窦峰垂训裕孙谋:此联为汤氏宗祠联。

Wednesday, June 22, 2011

汤氏考源

作者 汤锦程 2005-10-10 09:55:36 





最早进入广东的偒人属于女娲氏的百越集团,《越南史》曰:“貉龙君娶帝来之女妪姬,卵生百子,分百国,称百越,散于湖南、两广三省。”妪姬即是女娲氏,因女娲氏族源于昆仑山,所以百越将这一地名移植于广东增城县,故而增城也有一座昆仑山上。炎帝汤来是狼汤氏后裔,其部族以羬羊为图腾。《山海经•西山经》云:“华山之首曰钱来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羊从羌,而羌与汤可以互假。炎帝汤来部族随百越族进入广东境内,因而增城昆仑山上又多了一座阆(狼)风(飏)增城,阆风即是炎帝狼汤氏的别称,增城故而取此名。炎帝汤来部族最先进驻广州,因其部以羊为图腾,所以广州又称“五羊城”,这是偒人迁居广州最有实力的证据。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携着谷穗,骑着五只羊降临广州,赐稻谷给城民,留下五羊化石,所以广州又称“羊城”、“穗城”。因四季花开不败,故又称“花城”。炎帝是汤古氏的后裔,汤古氏盗天谷,教民稼蔷,故而又称“神农氏”。炎帝汤来部族承传了偒人的种稻技术,并将它传入广东。广州番禺就是偒人最早的居住区;《吕氏春秋》曰:“杨汉以南百越之际……阳禺、缚娄、欢兜之国多无君。” 广东《博罗县志》疑缚娄即博罗也。因而可知阳禺就是指今日的番禺,因阳与汤同义互假,所以,阳禺即汤禺;而汤与番同义互假,所以,汤禺即是番禺。由此可以证明,汤禺部落曾经在广东番禺形成望族,由于没有君王,但是当地望族,所以被历史记录下来。

高辛氏汤喾时期,戎人发动叛乱,汤喾命祝融氏重黎讨伐叛军,重黎战败被汤喾杀之以肃军纪。汤喾启用重黎之弟吴回为祝融,但祝融吴回仍不能征服叛乱。于是汤喾放榜招贤曰:“有能征服戎人者封南王,妻公主。”汤喾之犬槃瓠应征,扫平叛乱,荣为驸马,封为南王。《玄中记》纪曰:“高辛时,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槃瓠,去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训,浮之会稽(浙江)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犬封氏。”盘瓠实为盘古的谐音,因而可知槃瓠并非是狗,而是以狗为图腾的狼汤氏戎族人,因其不肯学习中原文化,故而被认为不可教也,被北人称之为“南蛮王”。在南蛮族中世代流传着一个相同的古老传说:盘瓠是末叶王(昧谷,崇月族居地,为日落之地也,故称“末”。高辛氏汤喾因是崇月族人,故而又称“姬喾”,而末叶又称“柳叶”,所以昧谷又称“卯谷”)之臣,时条顿越王发兵来犯界,末叶王不能胜,则招榜许愿曰:“能取越王首级者,可娶二公主商女。”末叶朝中无人敢接榜,盘瓠闻之请缨出战。盘瓠装扮成越人混入越国王宫,其乘越王醉入梦乡之时,将国王首级取回。因此,末叶王将商女配与盘瓠为妻,封其于岭南汤错为南王,族称“盘王”,食邑八千户。盘瓠王与商女先后生下十子三女,末叶王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错十三姓”。因而可知:南蛮王盘瓠承袭了汤古氏族号,故为汤姓。盘瓠族迁居广东境内,在畲族、瑶族历史中均有记载。浙江《云和县志》记载曰:“畲族始祖龙麒(槃瓠)助高辛氏平定叛乱,封为忠勇王,迁广东凤凰山,生三子三女,长子盘自能封南阳郡立国侯;次子兰光辉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巨祐封冯诩郡武骑侯,女淑玉嫁颖川郡国勇侯钟志琛,为畲族四姓由来。因畲族也是槃瓠后裔,所以畲族先祖亦为汤姓,因而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有汤北、汤坑、汤绛等地名,而畲族人崇奉的也是宋代名神、畲族人“汤夫人”。今黎族、瑶族、壮族、畲族、苗族等民族皆崇拜 “狗王”,自言为盘瓠之后。南王槃瓠晚年壮烈牺牲于广东花县,花县原称“花邑”,原属于广州府番禺、南海二县,清康熙25年(1686年)正式建花县。花县地区原属于瑶族居住区,由于汉人的大量移入,成为汉瑶杂居区。瑶族将汉人比作恶龙(龙图腾族)、狮精(狮图腾族),为了记述汉族移民的历史,瑶族以复述形式广泛流传着《盘古(槃瓠)王伏龙降狮》的故事。据瑶族传说记载:古时花县地近大海,瑶族冯氏居住于此;但恶龙来后,以冯氏婚配犯了天条为由,要发水淹死全村人。冯氏向盘古(槃瓠)王求救,盘古(槃瓠)王将恶龙斩成两截,自己化为横亘几十里的花山山脉挡住了滚滚而来的海水。不久,又有狮精来此为恶龙报仇,盘古(槃瓠)王之弟仙古王、妹仙姬娘,一起制服了狮精,将其化为狮岭。”因此至今花县仍保留有盘古王山、盘古峒等地名。为纪念盘古(槃瓠)王救命之恩,瑶族在狮岭上建了“盘古(槃瓠)神坛”和“仙姬娘庙”,每至诞期,花县人民就会举行民俗活动,活动期间表演粤剧、花灯、抢花炮等民俗节目以示纪念。

汤(唐)尧时期,百越族中的扬粤为江淮望族,所以虞舜划分九州,则分江淮之地为“扬州”。孔安国曰:“扬州北据淮,南距海。”因扬与汤通用互假,故而扬粤即汤粤,扬州即汤州。汤(唐)尧末年,姚重华囚禁汤(唐)尧,逼其禅位,号“虞舜”。汤(唐)尧之子唐(汤)侯丹朱发动争位之战,扬粤参加了丹朱联盟。虞舜南征三苗,扬粤战败后逃入湘南鄂北的长江流域。周夷王7年(公元前863年)楚君熊渠出兵灭亡扬粤,扬粤散居于长江流域,故而长江古称“扬子江”。周赧王9年(公元前306年)楚威王出兵灭亡越国,在其地设江东郡,扬粤随百越各部南迁两广,成为广东粤人汤氏的先祖。《汤氏宗谱•祖训》曰:“吾汤氏肇自粤籍。”即指此而言。因粤人居住于此,故而广东简称“粤”。

周敬王42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灭亡吴国,越王勾践封庶子于梅里(江苏苏州),梅里越族则以地名为氏,称“梅氏”,与商族梅姓融合。周赧王9年(公元前306年)楚威王兴兵灭越,越王子梅绢南迁到台岭(广东南海),因而台岭又称“梅岭”。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无道,鞭笃天下,陈胜、吴广不堪忍受压迫,于大泽乡(安徽宿县)揭竿起义;鄱阳(江西)令吴芮起兵响应,梅绢率越人从之,在反秦战争中,梅绢功勋卓著;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 206年)楚霸王项羽封梅绢为10万户侯。清康熙5年(1666年)新宁(广东新会)人梅命夔,参加乡试中举人,授贵州新桂县知县,因其由汤氏抚养长大,所以改为汤氏,史称“汤命夔”,其后裔融入广东汤氏之中,成为汤氏中的重要一支。

秦始皇一统中国,于始皇33年(前214年)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汉代广东属交州。汉桓帝时期,河南陈郡长平人殷封,任谏议大夫,汉灵帝时出为冀州(河北)刺史,为避党锢之祸而辞官,迁居曲阿(江苏),被尊为江南殷汤氏鼻祖。三国时期,交州属孙吴辖域,殷封后裔世为东吴大夫。东吴黄武5年(226年)孙权将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西晋末年中原爆发八王之乱,晋永嘉元年(307年)琅琊王司马睿渡江至建业(江苏南京),中原士大夫族不堪中原战火纷纷南渡,史称“衣冠南渡”。随着多米尼骨牌的迁徙浪潮的滚进,江苏句容殷汤氏迁入广东鹤山地区,至今广东鹤山县仍保留有“殷洞”的地名。南北朝时期,广东广州属于汤氏郡望,因而这一时期殷汤氏有数人官拜广州刺史。

杨坚称帝建隋,为了不让杨姓数典忘祖,封陕西华阴人杨素为“越国公”。隋文帝仁寿4年(604年)越王杨素助杨广弑隋文帝杨坚,杨广立,是“隋炀帝”,拜杨素为尚书令,其子弟皆刺史,一门显贵而专国政。隋炀帝大业2年(公元606年)杨素卒,其子杨玄感袭爵嗣,官拜礼部尚书。隋炀帝好大喜功,建东都、游江南、开运河、屡征高丽(朝鲜),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隋炀帝大业9年(公元613年)6月杨玄感于黎阳(河南浚县)起兵反隋,欲除暴君,其率 10万之众围攻东都,因隋军援兵至,杨玄感兵败而死。隋炀帝恶其同姓,诏令越国公杨素族改为“枭氏”。但杨素族裔不肯接受这屈辱的姓氏,所以越王族裔为避祸而改为汤氏,并南逃广东地区避祸,融入广东汤氏之中。

唐代在今两广建置岭南道。唐宪宗元和9年(814年)吴元济于蔡州(河南汝阳)举事,派兵四掠邻县,光州(河南信阳,河南固始隶属于光州)人亦举旗响应。据福建周宁《汤氏宗谱》记载:河南固始朱皋里人、唐太师汤泽为避祸,率十三子及仆从由安徽渡江,途经浙江平阳,留八子汤道于此;而后率众子入闽。汤泽六子汤庆随父至福建周宁,而后独自南下迁居岭南广州府开基。因汤氏自称“中山郡”为郡望,所以广州汤氏在广州建起了一座“中山堂”。广东中山县古称 “香山”;汉代时中山县属番禺之地,唐代时中山县属东莞县之地。唐时东莞县为汤氏聚居区,因而唐代称东莞为“中山”。据《中山县志》记载:唐代广东东莞县沙溪源兴里汤氏,迁中山县三乡白石村开基。因而可知,唐代广东中山县已经形成汤氏郡望。

宋时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之始。由于广东汤氏为当地望族,因而两宋时期,有十几位汤氏出任广东府郡之职。宋钦宗靖康2(1127)金兵攻占开封,开封府祥符县党(汤)居村珠玑巷汤氏举族南迁,经河南商丘入安徽,一路辗转跋涉,最终经江西南安(大余县)小梅关翻越大庾岭,定居于广东南雄保昌县牛田坊敬宗巷,为怀念故里,更名为“珠玑巷”。据《罗氏宗谱》记载: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南雄保昌县牛田坊殷商黄贮万因私纳由宫中逃出来的皇妃苏氏,后知其身份而遗弃,苏妃被强徒凌辱后被杀害。奉旨查找苏妃下落的兵部尚书张英贵为掩盖皇室丑闻,便诈称保昌县牛田坊一带有贼作乱,会同五府六部派兵围剿保昌县牛田坊,企图杀人灭迹。兵部指挥乔辉闻知事急,密派人驰往珠玑巷给内侄罗贵报讯,让其速带家人避祸。罗贵是北宋开国功臣罗彦瓌第七代孙,时任南雄府学廪贡,赠吏部尚书。其仗义扶危,为解救珠玑巷无辜民众,遂往保昌县求给文引详府,准发立号编甲,分挈眷属,以竹结筏,沿沙水,出浈江,下北江,率领3798户上千人口结伴同行,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定居,汤佐、汤佑、汤统、汤纪、汤仁化、汤文泽、汤濠迳、汤朝佐等迁居冈州大良(广东新会);另一部分汤氏则迁居广东南雄开基,这一南迁壮举给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由于地少人众,冈州大良汤统长子汤纲,于宋绍兴年间迁居广东花县(花都);冈州大良汤濠迳及汤统次子汤维,于宋绍兴年间迁居广东增城;广东南雄汤氏,于宋绍兴年间迁居广东三水县;汤氏为开发珠江三角洲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汤氏大量涌入广东境内,宋代广东汤氏人口,位居全国汤氏人口第7位。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蒙古国与宋国联合灭亡金国,宋军乘势收复河南,蒙古国责宋国图复中原,因而宋、蒙两国交恶,战火又起。宋端平2 年(1235年)蒙古军南下攻宋,福建、安徽汤氏纷纷向边陲广东迁徙。据《汤氏族谱》记载:安徽寿州人汤迪(一说河南睢县人,一说江西余干南塘人),宋理宗时期迁居循州(广东惠州龙川县)开基;福建莆田人汤铣,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举茂才,宋理宗嘉熙2年(1238年)任提举广南路市舶,遂定居广东增城县福和镇汤村,后为躲避战火,再迁广州开基。而广东汤氏布局也因战乱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广东花县人汤贵,宋度宗咸淳年中解元,任河北雄州(雄县)别驾,元军攻入广东后,其迁居广东南海县和顺镇汤村开基;广东新会人汤什,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迁居广东增城市龙镇汤村开基,由于汤氏是增城三大姓氏之一,所以宋代增城为汤氏郡望。

宋恭帝德祐2年(1276年)正月,元军迫近宋都临安(浙江杭州),宋奉玺降元。同年5月宋益王于福州即帝位,是宋端宗,改元“景炎”,号召军民抗元。9月元军攻入福建,宋端宗逃入广东潮州,江苏汤氏、江西汤氏纷纷起兵勤王。据史记载:江苏丹徒(京口)人汤执中,汤克昭子,宋德祐元年(1275 年)任广东梅州知州,汤执中响应宋端宗勤王号召,其在梅州组织义军勤王,梅州义军声势浩大,抗击元军威震闽粤。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朝廷以钱荣之接替汤执中任梅州知州,汤执中及其子汤×孙、汤元孙、汤仲孙散居广东。同年9月元军攻粤,元将易正大率部围攻梅州,梅州义军守城半月,兵困城陷,6000 义军壮烈牺牲;宋景炎2年(1277年)正月钱荣之以梅州城降元。江西丰城(松湖)人汤长卿(一说江西永新人;一说江西新建人),宋理宗宝佑4年(1244年)中进士,任江南廉访使。宋恭帝德祐2年(1276年)3月汤长卿响应文天祥抗元号召,组织汤家军随文天祥收复广东梅州,又攻取江西于都。宋端宗景炎2年(1277年)文天祥与汤长卿在江西兴国战败退入循州(广东惠州龙川县),宋端宗景炎3年(1278年)11月元军在广东潮阳击溃义军,擒文天祥,汤长卿及汤家军兵败后散居潮阳地区。

宋端宗景炎3年(1278年)11月宋端宗出海奔井澳(广东中山南海中);宋景炎3年(1278年)3月宋端宗崩于岡州(广东新会),张世杰改立宋卫王赵•m即位,称“宋帝”,改元“祥元”。宋祥元元年(1278年)6月宋帝退守广东新会海外80里的厓山,冈州成为京畿之地。广东台山汤边(罗塘)人汤国华组织冈州汤家军参加抗元斗争,保卫圣驾安危,功封为府郡马户。宋帝祥兴2年(1279年)2月厓山保卫战失败,陆秀夫背负8岁宋帝投水而死,南宋灭亡。广东新会、台山汤氏由此散居于广东新会、台山、中山、东莞、新与、信宜、化州、高州、廉江、广州、清远、江门、南海、花县、阳江、恩平、高鹤、清远等县,号称“广东十八汤”,成为广东望族。台山、新会汤氏后裔渡海分迁美国、加拿大、秘鲁、墨西哥、缅甸、菲律宾、澳大利亚、委内瑞拉、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据2001年统计,仅迁居美国三藩市的汤氏宗亲就已经发展至91户。因而,广东台山、新会被称为侨乡。美国加州华人汤婷婷,祖籍广东新会县古井镇泗冲,1962年汤婷婷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文学系,七十年代其开始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其以家族迁徙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小说《金山勇士》,获美国书籍奖,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华人文学家。她将其作品《女勇士》和《中国佬》两部小说合编成戏剧《女勇士》,该剧在全美上演后,获得巨大的成功。 199710月在由克林顿总统夫妇主持颁发的美国“国家人文奖”仪式上,汤婷婷荣幸跻身获奖作家之列,成为十名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作家;其作品《女勇士》被克林顿总统称赞为“一部划时代的名作”。

元朝统一中国,在广东地区设立海北广东道,元世祖至元年间广东地区并不稳定,时而爆发汉族起义。据史记载:元世祖至元20年(1283年)广东新会爆发了桂林方起事;元至元22年(1285年)广东潮州、惠州又爆发了郭逢贵起义;元至元25年(1288年)广东龙川又爆发了董贤举起义;元至元26 年(1289年)广东梅州又爆发了钟明亮起义,因而使广东各地烽烟四起、潮流涌动。广东各大门阀之间为争夺土地,也趁乱发生宗族大规模的械斗。《广东文献 -汤氏族谱议》曰:“元世祖至元年黄姓攻南海郡,邑中汤氏四迁,弃《汤氏宗谱》于不顾。南海人汤溥英之妻马氏曰:‘贱且至矣,他物易得耳。谱亡,文献无征;谱亡文献亡。’马氏乃独入战火之中抱出《汤氏宗谱》,马氏手擘是编,走邑城西北贵奇坑,出入水火,颠沛极矣,谱卒赖以全。”因马氏为汤氏保存文献做出了贡献,广东汤氏尊马氏为“恩祖母。”然广东《武邑汤氏宗谱序》却曰:“明正统己巳之秋,黄贱起南海,黄姓南攻汤氏。”我认为:至元年黄姓攻汤氏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广东文献转载的是广东新会《汤氏宗谱》文献,专家未得考证是不会选登的。广东南海汤氏受到黄姓的攻击,汤氏为避祸分迁广东各地。据《汤氏家谱》记载:广东南海人汤伯深,元时迁居高州市石仔岭区荔枝圩管区唐口村开基,其后裔分迁广东廉江市安铺镇红星村、广东海康市北和镇境庄村谢宅山村、广东化州。同时广东花县炭步乡人汤瑞山,元初迁居广东清远县开基;广东增城龙镇汤村人汤贵八,元代迁居广东番禺县汤埔心村开基,形成广东汤氏新的布局。

元顺帝至正年间,江南汉族农民为了反抗蒙古族的残酷压迫纷纷举旗造反,由于广东地处偏远,所以福建地区的汤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广东迁徙。元顺帝至正末年,福建云霄人汤德仁、汤德浩兄弟迁居广东饶平县拓林镇石林乡开基,其后裔分迁广东黄冈、三饶、花县开基。元至正27年(1367年)10月朱元璋拜汤和为征南将军挂帅南征,汤和先后平定浙江方国珍、福建陈友定两个地方割据政权。明洪武28年(1395年)8月明开国功臣汤和病逝,因汤氏肇自粤族,所以朱元璋追封汤和为“东瓯王(浙江温州)”。因明军征伐福建,引起福建大乱,福建宁化石壁塘人汤益隆因躲避战乱,携曹氏所生五二郎、五三郎迁居福建武平县武东乡汤坊;而其夫人何氏则带领儿子五八郎、五九郎迁居广东梅州蕉岭县高思乡。梅州扼守粤、闽、赣三省之要冲,是全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梅州属南海郡,宋开宝4(971)始称“梅州”,元代设梅州路。汤益隆后裔繁衍多达10余万人(实际是指宁化石壁塘迁出的汤氏家族总体而言);明代广东焦岭县高思乡汤五八郎、汤五九郎后裔分迁广东兴化县、广东长乐(五华县)安流镇吉水、广东揭阳县、广东广州市、广东海丰县、广东兴宁县、广东陆丰县、广东曲江县大坑口、广东增城市、广东乐昌县、广东汕头市,以及广西柳州市、广西柳城东泉镇螺田村、广西贺县松乡、江西万载县、江西赣州市寻乌县、江西泰和、江西会昌、四川等省市;清代迁居香港、台湾苗栗、台湾新竹、印度尼西亚耶加达市、马来西亚,并分流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汤氏与吴姓、陈姓并称为“世界分布最广的三大姓之一。”因而,广东梅州成为享誉世界的“华侨之乡”。

明王朝置广东道宣慰司,后改称“广东布政使司”。明代广东地区汤氏布局司多次发生重大变动,据《汤氏宗谱》记载:广东新会荷村人汤佛保,明初迁居广东中山沙溪镇元亨里村;广东新会下街大巷人汤彦诏,明代迁居广东信宜市径口镇大樃营管区六索村;广东新会古井镇泗冲汤氏,明代迁居广东东莞市大岭山镇鸡翅岭;广东新会人汤钱四(一说广东花县人),又称钱四公,明代因避祸迁居广西平南县;广东新会汤氏,明嘉靖年迁居广东化州东山镇丹山村;广东新会古井镇北到村人汤晚,明代迁居中山市石岐东区白沙湾村;广东新会古井镇北到村(又称:“仕路、古鲁”)人汤鉴,明末迁居广东茂名塘口村;广东新会下街大巷人汤宽,明末迁居广东高州谢生岭村。而广东中山人汤江南,明代中叶迁居广东潮阳县贵山都嘉定歧南村(铜盂镇),其后裔分迁广东汕头、广东揭东。同时亦有部分福建汤氏迁入广东;据《汤氏宗谱》记载: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福建上杭县瓦子街汤元广后裔,迁居广东韶关始兴县罗坝;其后裔分迁广东翁源县九仙乡。由于移民的不断补充,加快了广东人口的增长速度。据《东莞县志》人口发展可以看到:明洪武14年(1381年)东莞县人口为12430户;至明宣德7年(1432年)东莞县人口增长到23732户,仅51年时间,东莞县人口增长了近一倍。

明弘治18年(1505年)5月明孝宗薨,明武宗朱厚照即立,刘瑾与八虎专权暴残天下,民苦不堪言。广东和平人汤仲容,俗名汤大鬓,改名池仲容,因不堪受明政府的残酷压榨,聚众杀死前来征税的县府税官,而后于利头寨率众起义,自称“金龙霸王”。汤仲容设立百官、元帅、各路都督,汤家军攻城掠地,威震湘、赣、闽、粤四省。明正德13年(1518年)王守仁见义军众志长城、明军久攻不克。于是设计蒙骗汤仲容到江西赣州进行和平谈判,汤仲容中计被俘,英勇不屈而被杀,壮烈牺牲。广东起义军虽然失去主帅,汤家军对王守仁的背信弃义行为深恶痛绝,因而占据上中下三利和广东连平九连山与明军血战三个多月,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壮烈牺牲。明政府残酷的扑灭了闽粤赣湘四省农民起义烽火,为了加强对汤仲容的都城“利头寨”的统治,于是在下利寨设立“和平县”,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由于汤家军牺牲惨重,广东北部地区原本兴旺发达的汤氏锐减,成为当地小姓。号称广东汤氏郡望的“南雄县”,至今只有汤氏1294人。

明崇祯年间,陕西农民不堪重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在农民起义军摧枯拉朽的打击下,明王朝灭亡。但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因部队腐化失去民心,战斗力大大减弱。关外的满族人,在明遗臣吴三桂的导引下挥师入关,一举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并在北京建立大清王朝,开始了全国统一战争。大明朱氏子孙,因内部争权夺利,未能形成统一的抗战格局,因而被清军各个击破。清顺治3年(1646年)11月朱聿钅粤于广州称帝,改元“绍武”;而桂王朱由榔亦于广东肇庆称帝,改元“永历”,两帝为争夺正统地位,在广东境内相互攻伐,同室操戈,致使广东境内大乱。广东巡抚汤来贺虽尽力维持,但已是强弩之末。清军见广东南明小朝廷发生争位之乱,乘势发兵攻打广东,1221日清军攻破广州,俘杀绍武帝朱聿钅粤;永历帝朱由榔见广东已不保,则率余部退保广西梧州。广东汤氏为了躲避战火,纷纷向云、贵、川、黔、桂迁徙,因而使广东汤氏人口锐减。据《东莞县志》人口发展可以看到:明崇祯5年(1632年)东莞县人口为 13768户,85730人;到清康熙28年(1689年)仅剩下8674户,41198人;仅57年时间,东莞县人口锐减了50%

清王朝正式置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由于清初两广成为南明小王朝的根据地,所以遭到清军的残酷屠戳,死伤累累。清康乾年间,清政府为了补充广东地区劳动力不足现象,开始从福建向广东移民。据《汤氏宗谱》记载:福建莆田人汤士升,清康熙19年(1680年)迁居广东新丰县,再迁增城县派潭镇东洞。福建云霄县列屿镇汤氏,清代迁居广东省汕头市驼浦镇大井村;福建云霄县列屿镇汤氏,清代迁居广东省陆丰县南塘镇梧厝园;福建云霄县列屿镇顶城汤氏,清代迁居广州市区番禹县桂林街。同时广东汤氏也开始分流,据《汤氏宗谱》记载:广东饶平县石林镇石林汤氏,清代迁居广东惠来县隆江镇隆江村;广东花县人汤宣泰,清乾隆年迁居广东肇庆城北福肇社;广东新会古井镇泗冲人汤次泰,清乾隆15年(1750年)与汤以积、汤纪明迁居新会泗溪村建村;清乾隆36年(1771 年)因人口鼎盛,再迁新会泗汇村建村。随着广东人口的恢复,广东汤氏再次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据统计:清嘉庆元年(1796年)东莞县人口为465570 人;比清康熙28年增长了10倍人口。

清乾嘉年间,由于广东省人口膨胀,广东汤氏人口开始向台湾移民;据广东焦岭《汤氏宗谱》记载:清乾嘉年间,焦岭汤氏迁居台湾的有汤民榜、汤勖初、汤养初、汤谅初、汤养初、汤韦仕、汤韦文、汤韦贤、汤韦乾、汤观俊、汤观辉、汤辉元、汤律乾、汤律仕、汤律文、汤律贤、汤广才、汤文民、汤铭桀、汤孔保、汤孔麟、汤步绅、汤扬伯、汤耀尹、汤文华、汤淦元、汤伦元、汤自远、汤兆风、汤添涛等,因而在台湾苗栗形成汤氏郡望。清光绪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依照惯例战败国要向战胜国赔偿战争损失。清光绪21年(1895年)2月李鸿章奉旨以大清全权大臣赴日本马关参加中日和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逼迫中国政府谈判代表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苗栗人汤新兴(改名吴汤兴)为了保卫台湾,其散尽家财、招募义勇,组建汤家军数营。巡抚唐景崧被汤新兴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所感动,亲授汤新兴义军统领之联衔关防,允其为全台义军统领。汤兴先后发动新竹、苗栗、彰化三大保卫战,率领义军与日军大小战斗数十次,先败日军于新竹大湖口;再败日军于苗溧大甲溪;继之又败日军于彰化大肚溪,汤新兴打出了国威、军威,日军闻其威名无不胆战心惊。日军主力近卫师团在义军的拼死阻击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台湾乡民无论男女老幼都积极响应汤新兴的抗战号召纷纷揭竿而起参战邀击败下阵来的日军,但因义军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最终被实力雄厚、武器先进的日军围困于彰化八卦山上。清光绪21年(1895年)827 日汤新兴率徐骧等将士与日军在八卦山上展开白刃格斗,不幸中炮壮烈牺牲于八卦山顶,年仅36岁。

清咸丰元年(1851年)111日拜上帝会教主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因太平军领袖大多是广东人,所以广东民众纷纷响应参加太平军,并随军转战数省,攻占南京建都。清同治3年(1864年)6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等众王拥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位,是幼天王。719日天京失陷,幼天王与李秀成被俘先后被杀,太平天国败亡。广东参加太平军的汤氏怕清政府报复,因而大多不敢回籍,多散居江苏、安徽等省,只查到广东花县人汤氏葬于家乡,汤氏为太平军东殿尚书赖汉英之妻,赖汉英姊赖惜英嫁与洪秀全,被天王立为“又正宫”。太平天国失败后,赖汉英与汤氏逃回广东花县家乡潜藏。清宣统元年(1909)赖汉英病逝,与妻汤氏合葬于炭步镇民主水库左侧,土名“金钩环”的山岗上,碑文上书:“太平天国夏官副丞相讳汉英赖公之墓”。因清代中末期广东社会动荡不安,广东汤氏也出现了新的分解。据资料显示:广东开平县金鸡区新屯村人汤齐安,清光绪年间迁居广东恩平县城郊驿地村;广东陆丰县南塘镇高美村汤氏,清代迁居广东海丰县公平镇公平村;广东饶平人汤云亭,清任奉正大夫,迁居香港;广东新会镇古井泗冲汤氏,清光绪年间迁居广东中山县南郎。

广州地处广东省的省会,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通商口岸,素有祖国的“南大门”之称。民国时期,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各省汤氏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纷纷前往广州参加革命,因而在这一时期广东政坛汤氏占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先后出了一位广州非常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汤漪、广东督军兼广东省长汤廷光中将、广东省商会会长汤节之、两广都督参军汤睿等等。而出自广东黄埔军校的国共两党的军事家更是将星入云,其中著名的有汤家骥、汤慕禹、汤季楠等等。广州市场繁荣、经济发达,生活水平居全国第一,当时每个月生活费在3元的家庭就可以保证温饱生活,而广州的普通老百姓每月收入已经达到30元。因而,广州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商家移民广州,据统计:抗战前期广州已达到120万人口。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为了掐断中国的海上运输线,对广东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野蛮的日军摧毁了广州城,广州居民扶老携幼纷纷向香港迁徙,战后统计:广州只剩下了60余万人,锐减了50%。同时广东台山、三水、饶州、潮州、梅州、汕头不愿做亡国奴的汤氏也纷纷迁入香港,因而,香港成为汤氏郡望,并由汤氏垄断了香港道教、孔教、天主教、佛教等宗教;同时,被尊为香港商界泰斗。

新中国成立后,南下的解放军参加了广东政权的接管工作,因而有大批的山东、河北、湖南、江苏汤氏,随军进入广东定居。汤氏在广东进入省军级的干部就有广州警备区副政委汤林、广州军分区司令员汤民、广东省委副书记汤国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汤光礼等。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成为全国的改革试点,汤国华副书记成为广东省改革的先锋人物,全国各地汤氏被这股改革大潮所吸引,纷纷移民广东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已经达到7954.22万人,比上年增加95.64万人,增长率为1.22%。随着这股迁徙浪潮,广东汤氏再次兴旺发达,位居广东省第74位大姓;而广东汤氏人口亦跃居全国汤氏人口第5位。现在广州、台山、新会、蕉岭、潮州、清远、增城、花县、饶平、化州等地为汤氏郡望;并有两位广东籍汤氏成为省级领导,一位是广东中山人汤炳权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一位是广东焦岭人、归国华侨汤维英当选为广东省人大副主任、广东省总工会主席。





《中山汤姓源流》共计182万字,原稿210万字,欢迎出版社前来洽谈合作出版事宜,欢迎印刷厂前来洽谈印刷事宜





中山汤姓始祖汤明考

作者:汤锦程 2004-12-23 17:09:53 





汤 明 天国成纪(甘肃天水秦安)人,《易击辞》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因知汤明是日父汤昊与月母汤娥之子。《史记?历书》又曰:“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汤明是十日之长,故又称“孟明、伯明、大明”,皆长子之义,因而明与孟二字同义通用,所以孟津古称:“萌津”。在四川江北盘溪出土的汉墓中,有一幅“明诞图”,图中伏羲氏居右,右手举日轮,中有“金乌”;女娲居左,左手举月轮,中有蟾蜍,两尾之中高举双手的儿子,就是汤明。汤明生于汤谷(甘肃张掖),又称“昧谷”,因西汤谷主幽,故而汤明又称“幽明”或“幽冥”。《说文》曰:“冥幽也,亦夜也。”冥泽(甘肃玉门)即汤明故地也。汤明尚黑色,因而其居地曰:“黑山、黑水、墨水、墨竹、即墨、张掖、乌江、乌山、若水、金沙江”皆黑意,而黑即汤也。《水经注》云:“有水出绥德(陕西)米脂县桃花•,行数十里其水落于崖下,为深浍,有如墨水色至州南入河,志家以为汤水也,俗名黑水坑水。”故可知汤与黑二字古时同义通用,而汤的同音字“黨” 即从黑也。渤海族黑水部有汤(唐)古(括)氏,世与完颜氏通婚;而黑龙江有汤原,因可证黑即汤也。伏羲氏汤昊封汤明于共国(甘肃泾川县),为九伯之长,因而史称“共伯”。伏羲氏汤昊以龙为官名,汤明为黑龙氏,官司空,主水土,因而水官名曰:“玄冥”,典出于此,因此史又称其为:“龙伯”。《河图玉版》曰: “从昆仑山以北九万里,得龙伯国,人长30丈。”《列子?汤问》曰:“龙伯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龙伯因为“日御”,负责用立竿见影测量日时,其以日影为天步,因而一时五山也。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帛书证曰:“共攻(工)步十日四寺(时)。”因龚、洪皆从共,所以汤明居地则曰: “龚”;汤明治水曰:“治洪”,故而汤与洪二字同义并连用。《史记》曰:“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尧典》曰:“洪水汤汤……汤汤浩浩潒潒流也。”洪姓为共工氏汤明的别姓,因而洪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民谚曰:“洪均立地,女娲补天。”据江苏《宝应县志》记载:夏集原是一片大海,洪钧老祖要在此立地,于是下界来到扬州。洪钧老祖坐在荷叶上打坐,令修行三万年的神鱼在荷花下立地,又命绿鸭去海洋里捞沙,绿鸭将沙运到扬州,站在鱼背上向四方甩沙,渐渐地形成了山丘和陆地,于是女娲下来造人,人便有了立身之地。从这个民间传说中可知,洪钧是人类始祖之一,生活在大洪水时期,其为了治水,而在夏集造地,所以后人奉共工氏为水神。道家为了将自己的地位抬高,奉洪钧为道家始祖,因老子为洪氏所生,因而道家将李聃列为洪钧的大弟子。《仙源录》证曰:“李干娶洪氏为妻,生李聃(老子)。”洪均是女娲时代人,应指共工氏汤明而言,因洪即汤,所以洪州即汤州也。天王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避讳同义字“汤”,故而孝天义王汤达孚更名为朱一点,所以朱姓与汤氏共祭中山堂,后因朱姓避忌“死猪就怕开水烫”的民谚,故而放弃中山堂团拜和共祭。汤明肤色为黧色,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因初居昆仑之墟(甘肃张掖),所以唐代称其部为“昆仑奴”,昆仑为“黑”,昆仑奴即黑奴也。因昆仑地处流沙,故而沙亦为黑,所以金沙江即黑水河也。流沙因不是水,但势如流水,故称其为“若水”或“弱水”,亦为黑水也。汤明为犬种,犬即戎,因而史称其部为“弱水之戎”或“犬戎”。隋代东女国及唐代渤海国,史皆称其为“弱水杂戎”,均为汤明后裔也。洪水倒灌之时,汤昊命其子汤明断后治水,汤明筑堤防洪,始创防洪堤坝,因而其坝称:“汤家坝”;又称: “羌塘”、“青塘”。洪水退去后,在陆地上留下许多咸湖水泽,偒人称其为“海”,其后裔蒙古人则称其为“海子”,汤明则主北海。《楚辞九章》曰:“北冥海也。”汤明治洪有功,被改封于江州(四川成都),因而江、邛、巩皆从工,诸侯呼其为:“工伯”,居地为:“巩”;其民曰:“邛人”,因邛人迁居崃(四川茂县),故称“邛崃山”,因而此地有若水及若水杂戎,乃地名移植也。诸侯将汤明先后所封邑之名合称为“共工”,后则为水官之名。诸侯视汤明为“水神”,呼其为“神明”。《正韵》曰:“玄冥水神。”汤明为祭祀河神,发明巫舞祭河,故而巫字为双人从工,诸侯称其为“巫常氏”,称其民为“巫人”,称其术为“巫术”,称其教为“巫教”,称其医为“巫医”,称其地为“巫山”。巫教又称:“日月神教”即“阴阳五行之术”。《正义》曰:“幽,阴;明,阳也,占数也。” 因而巫术又称:“幽明之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因燕子是阴阳鸟,所以汤明以燕子为图腾,燕即匽,因而汤明随父皇汤昊迁入中原后,其地曰“匽州、郾州、晏丘、偃师、燕州”,而其饮食则曰:“宴”。汤明因官居司空,主水土,其以烧荒耕种兴农田之利。《正字通》记载曰:“汤漾韵音,盪热水沃也,礼月令仲夏烧雉,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粪田畴,注大雨既行于所烧之地,草木不复生,时暑日烈其水之热如汤,草烧烂者可为田畴之粪也。”因而粪从共也。汤明烧荒耕田,使农业兴盛发达,每年六月初六日,偒人就要举行盛大的“汤火之节”,庆祝农业大丰收,诸侯则称汤明为“神农氏”。因汤明是十日部兄长,故而诸侯称其烧荒为十日所为。《楚辞》曰:“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因十日部好战勇猛,十日烧荒,尤如太阳喷火,故而诸侯视其为不祥之兆曰:“十日并出,天下凶。”《山海经》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日月天地,虽有十日自使,以次第迭出运照,而今俱见,为天下妖灾。”汤明是大巫师,有灵若神,因而诸侯又称其为“巫灵氏”或“灵巫”,其居地则曰:“灵山、灵壁、灵台”,其民则曰:“灵人”。因汤明是巨人,故又称“巨灵氏”或“巨灵神”。因范阳汤氏自认为是汤明的后裔,因而其族供奉巨灵神,安徽阜阳颖东区口孜镇汤圩子汤氏宗祠至今仍保留此俗,供奉巨灵神的神位,其家庙对联曰:“巨灵生职业,颖水振家生。”汤明发明占卜术,因巫与卜二字同义通用,所以巫人又称“卜人”,其居地则称“濮阳”、“濮州”。《扬子方言》曰:“巴濮之人自呼阿婸。”《集韵》释曰:“婸音荡。”汉译为“我是偒人。”汤明是药王,以草药为人去病,故而巫人皆以采药治病为本。《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沣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因此最早巫与医并称为“巫医”。汤明认为桑椹九千年生一次,食之不死,因而以桑树为社树,其地因居若水,故其部称桑树为:“若木”。汤明率部迁徙,亦将桑树移植各地,故曰:“扶木而迁”,因而桑树又称:“扶木”。其居地则曰:“扶风、扶阳、扶余、扶南、扶都”;其社则曰:“岛桑、柴桑、空桑、穷桑、桑林”。因而汤明又号:“空桑氏”或“穷桑氏”。汤明以桑弧为弓,其部族生男则射天地四方以言志。《周礼》曰:“有冥氏掌设弧张为阱,获以功猛兽。”《礼记?射义》曰:“故生男子,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所有事也。”因而汤明之地,又曰:“射洪、射阳、射乡。”因长弓合为“夷”,所以诸侯又称其部为“夷人”或“明夷”。而其人食桑椹多长寿,诸侯称其为“不死民”。《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曰:“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汤明随父皇汤昊东迁东汤谷(山东文登)。《诗雅》证曰:“东有启明。”汉东方塑亦曰:“东海有大明之墟。”汤明自认为是启明星,故而诸侯又称其为“启明、开明、谯明、阳明、明星”。而称其教为“明教”,明太祖朱元璋准东欧王汤和世袭明教主,其典出于此。因明与洪二字同义通用,故而反清复明组织“明教”更名为“洪帮”,尊汤和为始祖,尊广东巡抚汤来贺为近祖。汤明是燕子图腾,燕子是侯鸟,喜居温地,故而汤明居地又曰:“温源谷、温泉、温水”。蒙古西拉木伦河支流老哈河上游因地气温而得名 “汤城淀”,炎帝后裔契丹人避寒时则喜居此。故知汤与温二字同义互假。因汤(唐)邑(山西太原)为汤姓发源地之一,后则为温姓郡望,实是汤姓改温氏也。唐高宗咸亨2年(公元671年)因避唐祖庙讳,诏改汤泉官为“温泉官”;改大明洲为“温州”,足以证明汤、明、温三字同义互假。汤明为十日部首曰:“旦”或 “火旦”,印度称中国为“震旦”,源出于此。汤明所辖九民则曰:“旭”,因君臣之分,汤明居上,而九日居下。《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群羝(山东文登),上有扶木300里,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戴鸟。”《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曰:“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汤明精通建筑,是偒人之居大堂建筑艺术的发明者。《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因大堂为汤明所创,故曰: “明堂”。孟子释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其后天子会诸侯之堂曰:“殿堂”,天子祭神之殿曰:“堂子”,堂因是偒人所造,所以堂为汤音,商代古建名族堂阳氏即汤阳氏也。汤明东临大海而居,善刳木制舟,其所乘之舟曰:“舴艋”。汤明在海上荡舟,称“孟浪”。汤明为十日部君,其国曰:“早”,《古陶字汇》中的汤字古体字为“氵早”,故知早即汤也,为十日组合而成。十日所居之地则曰:“卓、朝、韩、章、草、赣、潭、谭、覃、畢、芈、•稀”汤明功高镇主,其父汤昊恐其威胁天子之位,改封汤明于康(河南颖川郡)。《楚辞章句》曰:“康回,共工名也。”诸侯则称其为:“康伯”或“阴康氏”;其居地则曰:“康居、康定、康延川、西康”。南北朝时昌都的东女国国王为汤滂氏,唐时称其国为:“康国”;史曰:“弱水(澜沧江)杂戎”;而康居国王则曰:“温”,因可证汤与康二字同义通用。汤昊晚年势衰,禅位于弟汤黎。汤明身为太子,见不得嗣位,大为震怒,于是以孟豬(河南虞城)为都,起而与祝融氏汤黎争帝位。《路史? 后记》曰:“太昊氏衰,共工作乱。”《索引》亦证:“明都音孟豬(都)。”诸侯称汤明为:“炎帝明”。汤明因以治水之功赢得部分诸侯的拥戴而称帝,因此其以水记事。郯子曰:“共工氏用水记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水字命名。”其臣有汤水氏、竭水氏、根水氏、桑水氏、游水氏等。祝融氏汤黎闻知汤明与其分庭抗礼,则统火师与共工氏汤明水师决战,汤黎战败南逃柴桑(九江),不久驾崩,葬于衡山。汤明为镇压辽西、冀东的九黎族,北迁檀州燕乐界龚城。《淮南?地形训》曰:“玄冥将始用事,顺阴而聚,故曰幽都之门。”因而此地又曰:“幽燕、幽都、幽州”,其山则曰:“燕山”。汤明占据中原,因而中原成“冀”,故而冀从共也。伏羲氏汤昊见不孝子汤明不尊其命,乃遣后妃汤娥率十二月部讨伐共工氏汤明。月母汤娥精通用兵之道,汤明不敌母后,怒而触不周之山(燕山),折天柱,使地东南倾,并拆坝放洪,以淹十二月部。然汤娥积芦灰以止淫水,断鳖足以立四极,而后怒射十日。《尹子?盘古篇》曰:“共工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射十日。”因洪水泛滥,殃及无辜,诸侯则称洪水为:“淫水”或“淫汤。”汤娥止住洪水,斩黑龙氏汤明于中冀,迁其部族于中皇之原(陕西平利县)。《路史?后记》曰:“女娲氏灭共工,而迁于中皇之原。”汤明被斩后,葬于幽都(今北京地区),因而又称:“幽陵”。共工氏死后,其部化为“狄人”。《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北京),以变北狄。”狄即汤,火人也。《山海经》证曰:“狄山即汤山。”幽都(北京)有大汤山、小汤山及汤河,皆因水热如火而得名,因汤明葬此,故又称狄山、燕山也。汤明败死于幽州,自此其部族离散。史曰:“幽州始扰,荡析离居。”荡即汤,析及羲,译曰:偒人、羲人自此分迁,日月两族从而分裂。因黑龙又曰:“卢龙”,故而黑与卢二字同义互假。《卢龙县志》曰:“卢龙即黑龙也。”幽州又称“范阳”,汉高帝时改范阳郡为“中山郡”;汉景帝改为中山国,郡治曰“卢奴”(今河北定县,水黑曰:“卢”,不流动曰:“奴”,卢奴既“不流动的黑水”。);三国魏黄初7年(公元226年)改称“涿郡”。因而汤、幽、范、中、卢、涿六字同义互假,所以汤杜氏改称“范氏”、“汤氏”;唐宋时期称范阳、中山为汤氏郡望,则典出于此也。



19946月创作于清寒斋,2000年刊于《汤姓源流》



福建汤姓源流

作者: 汤锦程 2005-09-15 09:01:11 





早在汤(唐)尧时期,南蛮族汤氏就已经进入属于化外的福建地区。南蛮王是我帝汤喾的驸马槃瓠,因其扫平戎人叛乱,荣封为南蛮王。《玄中记》纪曰: “高辛时,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槃瓠,去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训,浮之会稽(浙江)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犬封氏。”盘瓠实为盘古的谐音,是以狗为图腾的狼汤氏戎族人,承袭了汤古氏的族号。因其不习中原文化,被北人蔑称为“南蛮王”。槃瓠初立都于会稽,其与商女先后生下十子三女,汤喾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错十三姓”。我帝汤喾崩,其庶长子汤挚即立。《史记•五帝本纪》曰:“汤喾崩,而挚代立。”帝汤挚在位9 年,被其弟汤(唐)侯汤放勋所迫而让位,汤放勋自号“汤(唐)尧”。汤(唐)尧夺取了汤挚大位,遭到肩任日御之职的十日族的反对,南蛮族参加了十日族联盟。十日族战败,南蛮族一部逃入福建,因而福建被称为“南蛮之国”。因“蛮”与“闽”皆从“虫”,所以古称福建为“闽”。南蛮族中的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是最早进入福建的南蛮族,后融入南蛮族分支畲族汤氏之中,所以在福建畲族居住地区保留有汤的地名。

商周时期,由于掌握着先进文化知识的百濮族进入福建,因而使这片化外之区进入文明发展时期,仅福建三明市就已经发现了商周古文化遗址650处。濮族即是商代巫族,属于共工氏汤明后裔。共工氏发明阴阳之术,因而巫字从“工”,故而又称“巫术”。共工氏是一位大巫师,其在巫术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医药学,所以,巫师又被称为“巫医”。毕沅曰:“巫,皆神医也。”巫人初居甘陕,因共工氏曾封于江州(成都),所以,巫人迁入四川,至今还有巫山、邛崃等地名。巫人是上古智者,专门从事占卜之术,所以又称“卜人”,卜即仆,临水而居为“濮”也。商代时期,天子汤太戊拜大巫师巫咸参政,巫人由此入主朝纲,巫咸、巫贤父子先后主政,并将商朝的王道与巫教融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因商殷族迷信巫术,相信天命论,使王权衰微。天子汤武乙为维护王权,于是与巫教分裂,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灭巫运动。巫人败逃到江淮,并将始祖巫咸、巫贤墓迁到江苏苏州。帝武乙穷追不舍,并强迫江淮夷人迁至淮岱。巫人纷纷逃亡到化外之区,散于江汉、武当、荆、巫诸山脉、四川地区,为了避祸而改称“濮人”。顾颉刚《史林杂识•牧誓八国》曰:“濮人当散布在武当、荆、巫诸山脉中。”濮人居巫,因知其为巫人也。濮人分散较广,部落众多,互不统属,因又有“百濮”之称。与此同时,濮族迁入福建,因其文化层次高,所以同化了当地的蛮族。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道路险恶,比蜀道还要艰难;因而,商殷族鞭长莫及,濮族在福建得到繁衍生息,并对福建开化做出了贡献。百濮是共工氏汤明后裔,因而濮族为汤人。《扬子方言》曰:“巴卜(濮)之人自呼阿婸。”《集韵》释曰:“婸因荡”,因荡、汤、偒三字同义通用,所以汉译为“我是汤人”。因而可知,开闽的濮人自乎汤人,后衍化为汤氏。殷纣王时期,濮族为了反对商殷族的压迫,与庸、蜀、羌、髳、微、卢、彭等族共同参加了西周部落联盟,在周武王革商的战斗中濮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宣王6(公元前822) 楚君熊霜卒,三弟争立,叔熊亡于濮。《史记•楚世家》:“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叔熊)亡,避难于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濮属于南蛮之国,古称“七闽”。韦昭注:“濮,南蛮之国,叔熊避难处也。”《周礼•职方氏》曰:“叔熊避难于濮,随其俗,后分七种,故谓之为七闽。”陈元光于唐垂拱2(686)上《请建州县表》,置漳州,故而福建改称“八闽”。

百越族是女娲氏汤娥的后裔,唐尧时期,百越族填补了南蛮族让出来的空白区,占据了浙江会稽,并将崇月文化传入会稽,所以会稽又称“大越”。汤(唐)尧末年,摄政姚重华囚禁汤(唐)尧,逼其禅位。姚重华篡夺王位,号“虞舜”。汤(唐)尧之子汤(唐)侯丹朱起而与虞舜争位,江淮望族扬粤部参加了丹朱联盟,虞舜平定丹朱联盟,扬粤部一部逃入浙江会稽。因扬与阳同音通用,所以扬州又称“阳州”,会稽有阳滂里,即是扬粤部聚居地。因扬与汤通用互假,所以扬粤即汤粤。会稽汤粤发明的竹箭,被称为“篠簜”。《禹贡》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竹箭,亦作“篠簜”。大禹末年,汤(唐)侯丹朱后裔防芒氏以大越之地发动叛乱,大禹南狩诛防芒氏,但此行也成了大禹的不归路。《吴越春秋》曰:“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之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夏后氏少康时期,为守护祖庐,封其庶子於越于大越,称“越侯”,领百越之众。周赧王9年(公元前306年)楚威王兴兵灭越,越族分为百支向南迁徙。殷汤氏的外甥颜师古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主要部族有:闽越、骆越、扬越、山越、于越、南越、东越、夔越、夷越、瓯越、句吴、西瓯等,而闽越、瓯越则分居于福建地区。汤粤是百越中的大族,崇奉始祖女娲氏汤娥,因女娲氏又称“云阳氏”,所以汤粤将云阳地名移植于福建。因阳与汤同义互假,所以,云阳又称“云汤”,为福建泉州古港之名。据史记载:唐开元4年(716年)唐玄宗诏令监察御史汤范臣出使狮子国(斯里兰卡)寻找仙丹灵药和养医之妪。汤范臣率使团就是由泉州云汤港出发,经“陶瓷海路”先后至印度、斯里兰卡,受到两国国王的热情接待。汤范臣将中国先进的科技文化介绍给印度和斯里兰卡人民,并将印度的占星术、医术及斯里兰卡的珍禽异兽引入中国,促进了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福建地区设立“闽中郡”,隶属于扬州管辖。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人杀东越王余善降汉,汉武帝将闽越迁至江淮之间;而后将汉人填入福建;因而,汉族汤氏进入福建地区。据广东焦岭《汤氏宗谱》记载:晋陵(江苏武进)人汤璋,为汤德新第三子;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 111年)汉武帝征服南越,汤璋受命出任交趾(北越河内)刺史,其奉命率族南迁,汤氏途径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到交趾(越南北部),沿途撒下了汤氏的火种。东汉建武初年(25年)政府将闽越划分为东南两部,分东瓯(浙江温州)为东部都尉,而治临海县;分闽越地为南部都尉,而治建安县。因扬州为汤姓郡望所以,两晋代以来殷汤氏一直承袭扬州刺史,管理者福建地区。

西晋末年中原爆发八王之乱,晋永嘉元年(307年)琅琊王司马睿渡江至建业(江苏南京),中原士大夫族不堪中原战火纷纷南渡,史称“衣冠南渡”。由西川(四川成都)归晋的汤孟功亦举族随司马睿渡江定居于南京;而河南长平渡江的殷汤氏名族则迁居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随着多米尼骨牌的迁徙浪潮的滚进,江苏、江西殷汤氏名族分别进入东南山国的福建地区。据史记载:江南避乱入闽的有陈、林、郑、黄、詹、邱、何、胡八大姓,殷汤氏因进入江州晋安郡(福建泉州)地区比永嘉客家人稍微晚一些,所以未被记载。东晋时期,殷汤氏位居东晋王朝第五位门阀,因几世领扬州刺史,所以福建置于殷汤氏的管辖之下。殷汤氏在与桓姓争斗之中,殷汤氏失败。据史记载:晋穆帝永和10年(354年)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的汤(殷)浩,被征西将军桓温弹劾贬官;晋安帝隆安3年(399年)冠军将军、上柱国、假节、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的汤仲堪被桓玄击败。殷汤氏遭到桓姓的追杀,幸存者纷纷出逃避祸。汤(殷)景仁是汤(殷)浩侄孙、汤(殷)仲堪侄子,其家族避居于福建,汤()景仁因精通国典朝仪、旧章记注,有国士风范,受到司徒王谧的喜爱,将其收为东床快婿。因而,汤(殷)景仁当上了江州晋安郡(福建泉州)南府长史椽,故称“汤(殷)晋安”。晋安帝元兴元年(403年)12月楚王桓玄逼晋安帝禅位,即皇帝位,国号“楚”。伪帝桓玄与殷汤氏有世仇,汤(殷)景仁为避祸而辞官,后逃到浔阳(江西九江)隐居。汤(殷)景仁是殷汤氏开泉有史记载的第一人,宋文帝时汤(殷)景仁官至宰相。

唐高宗总章2年(669年)福建漳州、汀州一带的畲族人民在苗自成、雷万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漳州隶属于广东都督府管辖,唐高宗诏命广东都督府朝议大夫陈政出任岭南行军总管、玉衿卫翼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奉旨征讨畲族叛乱。陈政是河南固始人,其部属多为固始人,陈政率领偏裨将123员,府兵 3600名入闽平叛。随陈政入闽的军官中有两位汤氏兄弟,哥哥汤智,任府兵校尉;弟弟汤简任府兵队正,据福建云霄《汤氏宗谱》记载:汤智、汤简兄弟是河南固始人。但是在唐初《河南固始县志》中并没有汤智、汤简的记载。而在江西南昌《汤氏宗谱》、范阳《汤氏宗谱》中却有汤简的记载。因而,汤智、汤简的籍贯还有待认定。《闽中记》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通过这段文字记载,就可以看出,当时因固始人文集团在福建有很深的影响,加之固始人陈政、王审知家族自唐至宋先后统治福建,所以福建名族多附庸固始籍贯。因而《闽中记》才会重重的加上一笔“今闽人皆称固始人”。汤智、汤简率部随陈政入闽平叛,由于寡不敌众,退保九龙山,奏请朝廷增兵。唐高宗诏令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领援军入闽增援,其中共有58姓军校。陈家军会师后,合计64姓军校,经一番苦战终于平定畲族起义烽火。战后汤智、汤简兄弟奉命驻守福建漳州开垦屯田、招抚畲民。陈政死,其子陈元光承袭父职,武则天垂拱2年(686年)朝廷接受陈元光奏陈,准其在漳州设治,建立漳浦、怀恩(今属诏安)两县。汤智、汤简兄弟致仕后定居于漳州龙溪县柳营江乌浔村,(今龙海县角美镇乌浔村),被称为漳州汤氏始祖。宋高宗绍兴2年(1132年)朝廷为表彰唐代将士开闽之功绩,追封汤智为竭忠辅国将军;追封汤简为昭德将军、奉政大夫。其子孙分迁福建龙溪、龙岩、云霄、华安、长泰、天田、闽县、福清等县,成为当地望族。明清时期,漳州汤氏渡海散居于世界各地及台湾、广东、香港、海南等省,因而福建云霄、华安、长泰等县被称为“华侨之乡”。

唐时取福州、建州各一字,设置福建观察使,福建始见于史册。唐玄宗开宝14年(755年)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中原之乱再次引起了北方士大夫族南迁福建的浪潮,而且持续时间一直到唐朝末年,先后迁入福建的有廖、郑、温、陈、王、蔡、杨、古、吴、沈、薛、钟、周、刘、卢、李、苏、张、阙、曹、罗、邓、伍、江、梁、谢等姓。唐宪宗元和9年(814年)吴元济于蔡州(河南汝阳)举事,派兵四掠邻县,光州(河南信阳,河南固始隶属于光州)人亦举旗响应。据福建周宁《汤氏宗谱》记载:河南固始朱皋里人、唐太师汤泽为避祸,率汤小录、汤福、汤时进、汤开、汤寿、汤庆、汤泰、汤道、汤德、汤仁、汤奉直、汤奉敬、汤艺十三子及仆从由安徽渡江,途经浙江平阳,留八子汤道于此;而后率众入闽。汤泽认为川中(福建周宁里亩、凤山、凤洋)是发祥之地,于是让五子汤寿迁居福建川中(周宁)开基;而其长子汤小录则迁居福建闽城开基;次子汤福迁居福建侯官开基;三子汤时进迁居福建古田开基;四子汤开迁居福建罗源开基;七子汤泰迁居福建南剑开基;九子汤德迁居福建永福开基;十子汤仁迁居福建泉州开基;十一子汤奉直迁居福建泉州洛阳镇开基;十二子汤奉敬迁居福建连江开基;十三子汤艺迁居福建建宁开基,形成福建汤氏十大望族。由此福建成为汤氏郡望;因此,唐文宗开成年(836--840 年)朝廷委任汤克卿为福建建宁州剌史。但是《固始县志》、《光州县志》、《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查到有关唐太师汤泽、殷泽、阳泽、温泽的资料;所以,汤泽很有可能是从浙江平阳人,而河南固始只是东晋以前祖籍,因而汤泽墓在浙江平阳吴岙山。而《周宁县志》则认为汤氏始迁川中(周宁县)的不是汤寿,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汤鼻、汤耳。

范阳(河北涿县)人汤华,为唐代名将汤喦之子,承荫授湖南衡州(衡阳)参军,秩满调任侯官(福建福州)丞,汤华在闽广播中原礼仪化民风土俗,人皆乐于驱使,征赋自愿聚齐,政绩卓著东南。唐武宣之年,外强入侵,军阀割据,中原不靖,汤华秩满不得归路,于是携妻王氏及子汤宗铉、汤宗镐隐居于岭中连江邑(福建),因土风有殊,瘴疠所染,沉痼既构,天寿不避,唐宣宗大中8年(854年)病逝,享年58岁。邑中闻之道路民恸,风云助悲,厚葬于竹林原,岁祭不终。其妻王氏率子孙蓬首护丧设身殉义,虽泣血以望故乡,但不忍弃夫庐而北归,礼节奉君子以慈和训闺门,艰险不惮旌”碇椋沤窈奔R蚨鲋械厍辔阑笠帷

唐僖宗乾符4年(877年)农民起义军王仙芝遣义军大将柳时璋攻江西抚州,唐僖宗恐抚州路有失摇动赣闽,诏令汤季珍为抚州路宣慰使赴抚州督钟传部击败柳时璋,抚州之围得解,钟传亦以功授抚州剌史。唐乾符5年(878年)3月黄剿率义军由浙江转攻福建,隋唐时期福建绥城、将乐、邵武县归属于江西抚州路管辖;因而唐僖宗诏令汤季珍入闽联络诸军坚守抵抗,然因义军气势正盛,如蚁蝗潮涌而上,12月福州城失陷,汤季珍死战殉国。唐僖宗赐汤季珍为“公”,谥曰:“忠勇”,并应抚郡军民所请,敕葬于抚州治北投湖山,立庙塑像岁祭不绝。宋丞相晏殊闻其事迹亲为其作《汤季珍传》;宋丞相王安石拜谒汤季珍庙时,亦诗赞汤季珍曰:“忠贞贯日,义勇参天,英气不灭,启佑后贤”。汤季珍是江苏苏州温坊人,其所督率的江西抚州汤家军因战败而散居福州。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农民义军王绪率部攻陷光州(河南信阳),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圭阝、王审知三兄弟率乡民5000人参加义军。蔡州节度史秦宗权招募益兵,王绪率部归附。秦宗权任王绪为光州刺史,令其攻击黄巢,王绪迟留不发,秦宗权怒而发兵攻王绪,王绪遂率众南奔,经江西浔阳、赣水,而入闽,取汀州、陷漳浦,一路势如破竹。王绪妒贤嫉能,因而激起兵变,为部将所逼自杀,众推王潮为主。王潮引兵拔泉州,受任泉州刺史。唐昭宗景福2年(893 年)5月王潮攻入福州,自称“留后”。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黄连洞二万蛮众围汀州,王潮遣将破之,自此统一八闽。唐昭宗封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史。乾宁4年(897年)王潮卒,其弟王审知即立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3(909)梁太祖朱温加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翌年,封其为闽王。王审知实行“睦邻保境,尊奉中央,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使福建成为群雄纷争、武力割据的五代十国初期唯一的承平盛世。唐僖宗时期,中山(河北定州)汤氏,因避黄巢战祸,南迁江西石城县大由乡定居,为县中30姓之一,并在此营建“古心段”。后梁时期,江西动荡不已,而福建却歌舞升平,江西石城汤氏闻知福建招贤纳聘,于是倾巢迁居福建宁化地区,乃至位居石城的大姓,竟然再也找不到一位汤氏的踪影。

宋太祖开宝8年(975年)宋太祖遣宋将曹彬、潘美伐江南国(南唐),宋军自春至冬围金陵(江苏南京)长达10月,江南粮绝,江南后主被迫出降。江南国宰相汤悦随后主出降,宋太祖久慕汤悦文名,见其神貌异常喜曰:“卿之贵异,他日无比者。”汤悦为安徽贵池人,祖籍河南陈县(陈郡),所以被封为陈县男,食邑300户,奉旨迁居河南开封。汤悦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汤悦之子汤彦,为南唐翰林学士;南唐亡,其随后主归宋,随父迁居河南开封。宋真宗初年,汤彦游学福建汀州,遂定居于福建明溪,其后裔散居于福建武平、汀州、宁化、上杭、三明、将乐等县。宋代福建因是汤氏郡望,因而有30余位汤氏官拜福建州刺史、节度使,福建将乐县还出了一位武状元汤莺。宋神宗元丰年间还有一支汤氏入闽,定居于龙溪云岭兜。

宋钦宗靖康2年,金兵灭亡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作了金人的俘虏。同年5月宋康王赵构于南京(河南商丘)即位,是宋高宗,改元“建炎”。由于金兵复至,10月宋高宗南渡,中原士大夫族纷纷渡江,再次掀起客家人南迁的浪潮。河南、山东、陕西汤氏纷纷渡江迁居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而浙江括仓地区的汤氏和江西上饶、九江地区的汤氏则在这次多米尼古牌的迁徙浪潮的推动下迁入福建政和、宁化等县。公元1234年蒙古军灭金,接着元军南攻打南宋。宋德祐 2年(1276年)正月宋恭帝降于元将伯颜;同年5月宋益王即位于福州,是宋端宗,改元“景炎”。福建汤氏军民积极响应抗金号召,奋力抗击蒙古军的南下。江西、广东汤氏亦义军纷纷入闽勤王。宋景炎元年(1276年)9月元军攻闽、粤,宋景炎2年(1277年)正月元兵攻破汀州,11月宋端宗出海奔井澳(广东中山南海中);宋景炎3年(1278年)3月宋端宗崩,宋卫王即位,称“宋帝”,改元“祥元”。宋祥元2年(1279年)2月陆秀夫负宋帝蹈海而死,南宋灭亡。浙江萧山人汤庆可,字伯诞,汤鸣祥子,据说是汤彦10世裔孙(要是汤彦后裔,应该是福建明溪人),宋末元初其为躲避战乱而迁居福建宁化石璧塘。据统计:与汤氏同时迁入石壁的还有曾、谢、邹、欧阳、胡、孙、赖、游、兰、魏、邓、巫、吴、宋、罗、林、江、黄、彭、梁、简、汪、范、赵、官、徐、傅、潘、翁等姓。因而,石壁被视为世界客家人的故乡。

元初福建隶属于江浙行省福建道。元惠帝年间,不堪重负的南汉人掀起农民大起义,元至正27年(1367年)10月起义军吴公朱元璋拜汤和为征南将军挂帅南征浙江、福建割据政权,汤和平定浙江方国珍部,继之率领大军渡海攻闽,元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陈友定拥兵数十万进行抵御,汤和一战破五虎门,传檄抵定福州、蒲田、漳州、泉州,陈友定数十万大军顷刻化为灰烬。但陈友定誓死效忠元朝,其亲率主力据南平顽抗,汤和兵锋所指闽北元军顷刻间覆灭,南平即克,陈友定自杀未死被俘解京师斩首,福建平定。汤和进兵福建时,引起福建动荡,汤庆可曾孙汤益隆,因躲避战乱,携曹氏所生五二郎、五三郎逃离石壁,迁居福建武平县武东乡汤坊,随迁的还有诸多姓氏。据统计:武平县中山镇有119个姓氏,因而被称为“百姓镇”。汤益隆的妻子何氏携子五八郎、五九郎迁居广东蕉岭高思乡。因而,福建武平和广东蕉岭、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0余万石壁塘汤氏后裔,均尊汤益隆为始祖。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因开国功臣汤和祖居中山、信国(江西饶州)、东瓯(浙江温州),所以先后封为中山侯、信国公,追封为东瓯王。明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明洪武19年倭寇(日本武士)骚扰沿海地区;明洪武20年(1387年)朱元璋拜老臣汤和以抗倭总兵官驻节浙江宁波,统帅沿江诸军御倭保国安邦。汤和为永固海防之计,他依沿江地势险要进行规划,督导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江军民,沿海修筑卫所59座,并募兵6万守之,史称“海上长城”。其中有大批安徽、江苏汤氏受封卫所之职,并世袭罔替。据史料记载:安徽来安人汤美,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州卫百户,统卫兵112人,旋迁升连江县定海所千户,统卫兵1120人,准世袭,定海汤氏为其后裔;安徽合肥人汤黑哥,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兴化卫百户,准世袭,兴化汤氏为其后裔;安徽寿州人汤复禹,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永宁卫指挥使司千户,准世袭,永宁汤氏为其后裔;安徽定远人汤全,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汀州卫右所镇抚,汀州有大部分汤氏为其后裔;江苏太湖人汤用,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镇海卫千户,准世袭,镇海汤氏为其后裔。明成祖永乐3年(1405年)随孔希顺入闽的汤氏军卒,奉命屯田于福建拓荣县(东峰),遂定居于此。

明崇祯年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但满朝文武仍贪婪无度,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崇祯17年(1644年)3月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缢于煤山(景山),明朝亡。明遗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大顺军进占京师,建立大清王朝。明福王于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建立南明小王朝,因南明结党营私、诬谄忠良,内部争斗不休。清顺治2年(1645年)清军乘势南下,明福王逃至芜湖被擒。唐王朱聿于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以福建为政治中心,组织抗清斗争。各地汤氏纷纷入闽勤王,江西南丰人汤蘭被封为太子太师、武定侯;江西南丰人汤来贺被封为广东巡抚;浙江平阳人汤芬被封为兵部侍郎。但隆武小王朝是由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兄弟出资、出兵维持,所以朝中权利均由郑氏兄弟把持,汤氏勤王诸将虽有精忠报国之志,但却难有施展才华的天地。清顺治3年(1646年)8月清恭顺王孔有德平定两浙及江西,继之向福建挺进,郑芝龙手握30余万大军,战舰数千艘,积粮可吃十余年,完全可以与清军一决高下。但郑芝龙为保其南安家族私利,竟然不顾民族大义,向清军投降。而独揽朝政的郑新芬,亦屡欲派出使节,引大清浙东贝勒入闽。清顺治3年(1646年)828日清军攻克汀州,俘虏隆武帝,押往福州处死。清兵入闽,福建客家人汤氏不肯当亡国奴者,纷纷参加郑成功的抗清部队,随郑成功迁往台湾坚持抗战;另有一部分福建客家人汤氏入粤参加南明永历小王朝军队,随抗清部队转战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最后散居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数省。

清政府正式设立福建省。清顺治13年(1656年)清朝为了切断沿海老百姓接济台湾郑成功的抗清队伍,颁布了“禁海令”,凡距海50里内的居民全部内迁,界外的房屋什物一律烧毁,田地不准耕种,渔船商舸不准出海,凡越出界外者立斩,史称“迁海、移界”。明代各卫所的汤氏和漳、泉二州的汤氏被迫烧毁家园,向福建内地迁徙。清康熙皇帝统一台湾后,福建内地汤氏开始向沿海州县回迁,但是有许多姓氏没有回迁原地。据福建云霄县统计,唐代随陈政入漳的64 姓,截止到1946年自称河南固始籍的老姓只剩下林、陈、王、蔡、方、张、柳、汤9姓。福建云霄是汤氏郡望,全县汤氏约有3万余人(不包括该县迁居海外的汤氏)。清代中晚期,迁入福建的汤氏多来自江西,据统计有:清嘉庆年江西南丰人汤世潆迁居福建;清光绪年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毛元迁居福建;清末江西武宁人汤和枧迁居福建甫田县官笼坪;清光绪24年(1898年)还有湖南益阳汾湖洲人汤玉池迁居福建;清代汤文锦迁居福建建阳市童游乡。但由于定居时间短暂,所以没能形成望居。据《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福建汤氏在宋代时,仅位居全国汤氏人口的第七、八位;而当代汤氏人口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则是福建。现在福建云霄、周宁、华安、福安、安溪、长泰等县市为汤氏郡望。




《中山汤姓源流》共计182万字,原稿210万字,欢迎出版社前来洽谈合作出版事宜,欢迎印刷厂前来洽谈印刷事宜





汤姓源流记(节缩草稿)

作者 扶风 2005-2-19 17:37:08 



来自《故乡99论坛》,供参考

http://www.guxiang99.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44&ID=5692



一 汤姓源流记(节缩草稿)

汤姓得姓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其始祖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建立者------商汤。祖根地在河南商丘市。

汤姓是子姓的衍生分支,汤姓得姓,既有美丽动人的传说,也有确切可考的历史文献资料。汤姓的祖先向上可以追溯到黄帝。黄帝有个儿子叫玄嚣,其后代有子曰契。汤姓始祖商汤是契的第十四世孙。

汤名“天乙”,又名“履”。夏朝时曾任方伯之职,专管征伐之事,在夏朝末年继立为商族领袖。由于他一直握有重点,并能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人拥戴,也取得了周围方国的信任,他们慕名前来归附,商族人军事实力急刷膨胀。商汤开始了灭夏准备工作。

商汤攻夏,先从征服葛开始,前逐步扩大灭夏和统一周围方国的战争。商汤经过十一次征战将韦国、顾国和昆吾灭掉的,基本上剪除了夏朝的羽翼,占据了兖、豫大平原。经过鸣条之野的决战,夏国灭亡。商汤回师亳邑,众多诸侯前来朝贺表示臣服。后商汤称武王,国号为商,定都亳。商朝正式建立。汤死后,被尊为 “成汤”,他的子孙为纪念其丰功伟业,有以他的名字作为氏的,这便是汤氏的最早来源。

现有的汤姓子孙,均系成汤之后,但得姓的途径有所不同,时间上有早晚。从目前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商汤死后,其子孙以他的名字命氏(一说是以他的谥号成汤之汤字为氏),自称汤氏。这是目前汤姓是最大的一支,也是得姓最早的一支。对此,各类史籍均有不同的表述。宁《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汤氏,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宋邵思所纂的《姓解》一书中说,“汤,子姓也。封于商”。明嘉靖年间陈士元所著的《姓觿》引用《氏姓大全》一书也认为“商汤之后”。

第二,汤姓得姓的第二种途径于秦朝时宋国遗民中的一支改姓。

商汤的子孙中也有一部分并没有使用汤作氏,而是继续尚用原来的子姓、姬姓,或者使用商姓或殷姓。这一部分商族后裔的姓氏状况一直沿续到周王朝的建立。商朝兴盛数百年后,由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被实力强大的周族人所取代。其间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多次劝谏纣王,竟被贬为庶民,居宋地(今河南商丘)周王攻打宋都时,微子启袒胸露臂,担着棺材,自缚投诚,表示愿意臣服,同时恳求不要灭掉商族。周王为表示不灭殷商之意,特封启于宋,并立宋国作为自己的藩国。商族其它没有封官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即姓宋,有的仍然以原国号商为姓,或者以殷为姓。因此,可以说,汤姓与宋姓、殷、宋三姓,实出于一家。据《史记。殷本记》记载:启去世以后,其弟衍继位,后传位至偃时,偃自立为王。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三国联合灭掉。当时,宋国的子孙大多以国为氏姓宋,其中偃的弟弟昌的族人改姓子孙。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昌的儿子隆又改“子”姓为“汤”姓。由于在商至秦朝数百年的发展中,商时的汤姓与秦时的汤姓已经明显地发生了变化。所以,这里,将此类汤姓得姓方式单列出来加以介绍。

第三,汤姓因避讳得姓的,虽然人数所占比例较少,但千余年来的生息繁衍,也构成了汤姓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

汤姓在得姓千余年后,赵匡胤结束了北方的长期战乱,建立北宋。赵氏皇帝的姓名便成为至高无上的圣名,各级官员和庶民均不得僭制越礼使用。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他为殷姓出了一道难题,许多殷姓子孙就改姓汤。虽然目前尚无法统计有多少殷姓改汤姓,但却不乏其例。据载,有秋浦(安徽贵溪)人殷崇义,是南唐时名人文圭之子,他博学多才,才华出众,曾任右仆射,开宝?年间,以司空任左、右内史,后周灭亡以后,成为大宋的臣民,继续在赵氏王朝中作官。为避太上皇之名,遂改姓汤。上海图书馆藏汤姓资料《夏阳汤氏族谱》记载,江西永新汤氏汤文蔚也是殷姓改汤之后。永新汤氏的始迁祖是殷仲堪,在晋朝曾任荆州剌史,其子孙传至第十三世时,也就是到了北宋初年,因避讳改姓,并迁至江西永新之钱市,后又从钱氏迁到夏阳,并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广泛徙居。



二.迁徙分布

第一,汤姓的传播和迁徙首先与商王朝统一周围地区的军事行动有密切的关系。商族人开疆拓土,既是商族人迁播流传的过程,也是汤姓子孙最早播迁徙居的行为。汤姓发祥地主要是在河南境内的商丘一带。商朝自商汤建国到纣王丧国,其国都经历过7次迁徙,其子孙也因为王室成员或亲祖随同国都一起迁居,因此,汤姓子孙也就在这些迁都地广泛播迁。七次迁都分布是:商汤时定都亳,就是现在的商丘县北部,仲丁时迁都至嚣,或称傲,大致相当于现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商城,或现在郑州之荥阳市西南一带;河廪甲时又迁都于相,大致相当于河南安阳、内黄附近;商王祖乙初年又迁都至邢,或有说法是迁都于耿,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的温县东部一带。此后,商王再一次大规模的迁都,即著名的盘庚迁殷,这一次,盘庚要求商族和平民一同迁居,不然斩尽杀绝。近都以后的商朝社会稳定,民人殷富,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殷成为商族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活动中心。商国都在此后还有一次迁都,即到武乙时,迁都至朝歌,即现在的河南省淇县东北部,直到商纣丧国。有一些历史学者和社会学家在研究商朝多次迁都时,曾指出,商都迁都曾到过山西、河北和山东一带,如,有学者认为,祖乙迁都时,先是迁到耿(今山西省河津县),再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县);商王南庚时还有一次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但目前尚无可信的考古材料证明上述观点。

但可以肯定的是,商汤之后,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商王朝就已经遍及中原大地,其活动区域广泛地涉及到华北诸省。

第二,秦汉之际,汤姓的活动及播迁地不断扩大,但活动的主要区域仍然在华北及黄河流域。在商王朝曾经作为都城的地区,大都有商汤子孙在活动,如亳邑商丘的汤姓就非常集中。其中又以远古时中山和范阳两郡所辖区域作为其繁衍中心。宋邓名世在其《古今姓氏辩证》一书中说,“汤。。今望出范阳”,郑樵在其《通志》一书中也认为“宋,汤姓为著姓,望出中山、范阳”,说明了汤氏在当地已形成相当的规模。

第三,秦汉时期,一部分汤姓要开始南迁,至唐宋间,北方汤姓进行了大规模的南迁活动,并使得在宋以后,汤姓在南方的活动和影响超过北方,成为南方的望族显姓。

西汉时,居商丘的宋国微子启的且代中有一支汤姓,如汤隆,在豫东商丘、开封和鲁西南一带发展较快。据广东蕉岭《汤氏族谱》记载,汤隆的玄孙汤德新在汉文帝时自开封迁到晋陵(今天江苏常州一带),职任当地太尉,也拉开了汤姓在全国各地播迁的序幕。

汤姓由北及南的迁居活动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散居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进入中原地区,北方政权林立,战乱频仍,汤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他们或在北方聚族而居,以求暂时的安宁,或举族迁居到相对平静的南方。

隋唐以后,全国的统治中心仍然在北方,全国政局相对稳定,北方汤姓人丁兴盛,汤文曾考中状元;五代南唐时,汤悦官至宰相;北宋后,被宋太祖封为光禄卿。这一时期汤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职官南任,一些职官的家人和族人随之迁居南方。据福建《漳州府志》记载,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南下入闽,开辟漳州,在其随往的将军中有一位汤姓将佐,他来自光州固始(今河南信阳固始县),后来这位汤姓将军定居此地。这是目前笔者所仅见的汤姓在福建活动的最早记载。唐中后期,北方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再度激化,八年的“安史之乱”和数年的唐末黄巢等农民大起义,使原来汤姓集居的黄河流域白骨蔽野,荆棘弥望,哀鸿遍野。汤姓子孙被迫迁移流亡。

两宋之交,宋金对峙,虽然汤氏子孙,如汤思退为国家的统一和百姓的安宁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最终无法改变自己的和历史的命运,他们再一次选择了迁徙,南宋高宗时,汤姓南次自中原迁徙南方各省。这一次迁徙既是一次自发的活动,又具有整体性,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的。汤姓迁徙的一致路线是:一支由北宋都城开封经商丘迁出,沿途经过数地,如江苏南京、萧山,留居汀州宁化石壁,后复分迁到长江、上杭,再后分迁广东梅州、蕉岭。其中,汤庆开始迁汀州宁化石壁后,明初洪武年间,为避祸乱,汤益隆携二郎、五郎分迁上杭、武平,其妻何氏携五八郎、五九郎迁居广东蕉岭,其后代又散居至广东兴化、五华、汕头、揭阳、广州、增城和曲江等地。第二支,从河南出发后,迁广西柳州,也有回迁到江西会昌、寻邬及泰和等县。第三支,从商丘出发,沿途经过湖南、江苏、浙江,一路辗转,于元明之际迁至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大凡朝代更替的乱世,普通百姓流离失所,也正是民族迁徙较为集中的时期。宋元之际,元军南下灭宋,北方汉人南迁形成高潮。由于文天祥南下抗元主要在粤、赣、闽一带,促进了客家民系的形成。明清易代,客家人在南明时期抵抗清兵失败后,被迫徙居各地,而明清时期的“移湖广、填四川”,又使得大量客家人进入广西、四川等地。这些都使得汤姓在南部中国有着更为广泛的分布。

在始迁祖后数年、数代,随着人口的繁衍自息,汤姓或为任职,或为生计,或避战乱,多次分迁徙居,终遍及全国各地。从现存的全国各地的汤姓祖谱看,南方诸省府州县的汤姓,在北宋以后,以某迁徙地为基地,于明清时期在南方诸省迁移居多。如江西省永新县的汤姓,在北宋时避讳改姓,属南方较早的汤姓群体。他们初居荆州,北宋初年迁至永新钱市,又自钱市迁至夏阳,汤成之子泽、贵、寅又分为下墟、市江和田心三支:广丰樟门汤姓在宋代就已经从南丰迁居信州(今上饶一带),至十三世孙汤镛时迁至樟门;萍乡的萍西东桥汤氏在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始迁入。江苏省也是汤氏较为集中的省份,丹徒汤氏在南宋初年迁入,常州和宜兴汤氏均在明初迁入。浙江武义汤氏和嵊县汤氏也均在南宋初年迁入,松阳汤氏始迁祖在明前期始迁入此地。湖南省醴陵汤氏迁入的时间在南宋初年,益阳汤氏于宋末元初由吉水迁入,桃源汤氏始迁祖汤倍在明代迁居桃源南乡之白马渡钦山湾,汤士奇迁陈家山。上海崇明汤氏在南宋末年或元初陆续迁入。安徽肥东、梁县汤昭于明初因军功,被嘉奖常赐土地于肥东县镇山,其子孙世代在此生息繁衍。

第四.汤姓子孙在台湾及海外的迁徙分布。商丘汤姓汤德新自开封迁居江苏常州以后,其子汤璋受命徙居交趾,交趾大致相当于今天越南首府河内市的西北部,这可能是汤姓徙居海外的最早纪录了。

明代以后,汤姓开始了远播海外的迁移活动,迁居的主要区域在当时所谓的“南洋”各地。东南沿海,如闽浙一带,山多地少,自然条件较差,靠捕鱼、煮盐也仅可以维持生计。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生活日益困难。明朝中后期,政府海禁政策稍松,为当地百姓和客家人提供了与海外交流的机会。如汤姓较为集中的漳州、梅州就与日本和南洋诸国联系密切,许多人从事海外贸易。从清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以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汤姓迁居台湾,在台岛北部的苗栗县、桃园县和新竹县,尤其是在苗栗县的苗栗、西湖和大湖等乡镇;桃园的平镇、新屋,新竹的新竹、湖口等地,都是汤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广东镇平和福建宁化迁居台湾的始迁祖是汤四十七郎;汤辉元、汤民榜、汤文民等带领镇平的另一些汤姓人陆续抵台;汤显相、汤彦等率领福建宁化的一支汤姓迁居台湾;永春汤姓迁台的始迁祖是汤袍。据台湾省出版的《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一书中统计,清朝嘉庆以前入垦台湾的蕉岭人在客居台湾的33姓中,数列第五位。

台湾成为汤姓迁居海外的基地。乾隆年间,汤姓中的一支从苗栗、新竹和桃园等三个集居地出发,陆续迁往日本、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帝汶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在近代百余年里,由于祖国大陆战火连绵,一部分汤姓为寻求救国救亡的真理,或迫于生计,广泛移居海外,在东南亚、东非、欧洲的荷兰、英国、法国。。。美洲的巴西、加拿大和美国等。今天,这些人大都与当地人融为一体。汤姓在海外所拓展的领域之广,可以与吴、陈两大姓并称。



悠悠历史长河,灿烂中华文明,孕育了汤姓这支优秀的汉民族之系,几千年来,他们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强盛,生死与共,不管是在祖居地,还是在播迁地,艰难的拓荒创业,磨砺了他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热爱桑梓和尊师重教的优秀品格。江河滚滚,淘尽千古英雄豪杰,也定格了一批批笑傲江湖风流人物。如宋代理学世家四兄弟千、巾、中、汉,清代理学大师汤斌,“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卓越的军事家汤鹏举、汤和、汤克宽等,无论对于伟大的祖国,乃至于整个人类,汤姓先民及后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汤 氏 家 规

. . 2004-10-21 16:34:30 







一、孝顺父母; 二、尊敬长上;

三、和睦兄弟; 四、严禁内外,以杜淫乱;

五、严禁赌博; 六、子弟及时延师教训;

七、严禁骄浮,以敦族谊; 八、严禁勾搭外姓以陷同族;

九、严禁外姓篡宗; 十、严禁生产招赘。



(注:末两条已不合男女平等人格时代,但在保持血统纯洁上仍有大用仍予保留)





汤 氏 祖 训

. . 2004-10-21 16:35:17 







孝 慈 俭 忠 信



孝(国家):对上:国家、长官、父母、师长:竭力(大孝于国家民族,小孝于父母尊长)。

慈(人):对下:平。慈故能勇(兼防止别人陷害)。

俭(克己):对己。俭故能广。

忠(责任、事):敬业之道。尽命,慎终如始。

信(信用、荣誉)立业之本。轻诺寡信,美言不信(不愚笨要诚实)



------------------------------------------------------------



黉公家训二十条



敬天地



大德无疆,厥惟天地,雨润日暄,风行雷厉,养育群生,万古勿替,戏豫驰驱,只自取戾,敬之敬之,是在诚意。



礼神明



威灵显赫,厥惟神明,尔室相在,勿见勿闻,夙兴夜寐,洁供粢盛,以妥以侑,惟寅惟清,质旁临上,勿爽权衡。



尊君上



惟君之德,溥及万方,中和位育,时若雨•D,恩深覆帱,共乐倘徉,炰羔奉酒,祝寿跻堂,愿言献曝,拜手赓扬。



孝父母



父生母鞠,罔极深恩,承欢祗事,木本水源,温清冬夏,定省晨昏,捧盈执玉,颂祷椿萱,丧哀祭敬,重裕后昆。



和夫妇



夫义妇顺,如鼓瑟琴,正内正外,福禄来临,宜尔家室,和乐且耽,绸缪义切,伉俪情深,流芳苹藻,秩秩德音。



睦兄弟



兄友弟恭,理宜亲睦,傥不兼容,尺布斗粟,昔日姜肱,大被同宿,吹埙吹箎,如手如足,式好同心,无伤骨肉。



敦师谊



惟师教授,体分尊崇,礼取博喻,易重发蒙,游扬立雪,情谊何隆,问难请业,就养服动,心丧三祀,君文攸同。



笃交情



惟友切劘,是为心腹,籍订金兰,迁乔出谷,善劝过规,作为式谷,慎勿猜虞,云翻雨覆,事贤友仁,熏陶涵育。



课诗书



增光门第,诵诗读书,辛勤搜讨,讹辨鲁鱼,一生职业,万事权舆,库储元凯,帷下仲舒,知人论世,莫负居诸。



劝稼穑



民生在勤,各司厥职,无逸名篇,首重稼穑,惟黍与与,惟稷翼翼,是蔉是‘,出作入息,春秋禴尝,以为酒食。



守俭约



处身立身,贵祟俭约,毋涉奢华,毋为耽乐,日用周旋,自甘淡泊,敬直义方,容止俨若,凈涤靡风,光明磊落。



尚廉让



希圣希贤,自立名望,洁已惟廉,与人惟让,屏绝贪私,彬彬雅量,勿趋末流,随波逐浪,君子存心,克成直谅。



务诚信



束身儒林,务存诚信,无伪无欺,恐惧戒慎,立身有常,修己以敬,金诺鼎言,芳名远震,特达圭璋,德音玉润。



崇正直



立品端方,好是正直,邪曲胥蠲,古训是式,淟涊依阿,是为失德,视听貌言,无容差慝,树厥表坊,为子孙则。



联宗族



同姓亲疎,莫非宗族,血脉相联,昆弟伯叔,玉笋班班,花团锦簇,傧尔豆笾,山殽野簌,情志相孚,何来怨讟。



和乡邻



相友相助,是为乡邻,随时周急,敬老恤贫,岁时伏腊,饮蜡龢豳,吊贺庆祝,足见性真,风醲俗厚,和蔼如春。



屏私嫌



天真坦白,勿挟私嫌,伤人暗箭,痛下针砭,心无忌刻,身自端严,天人可质,大言炎炎,潜移默化,气静神恬。



急公义



浩气流行,惟奉公义,踊跃赴功,毋图名利,硕彦襟怀,高人节谊,稍有逡巡,难逃清议,卓彼先贤,克干大事。



凛国法



弼教明刑,是为国法,矩步规行,毋容亵狎,遇事辛勤,先庚后甲,凛之凛之,旁皇周洽,君子常怀,敬德修业。



守家规



祖宗遗训,世守家规,耳提面命,聪听勿违,整齐严肃,切戒嘻嘻,勤俭为本,耕读为基,一门孝顺,合室咸宜。






黉公垂训二十戒



一戒酗酒



旨酒当严恶,沈湎复何为,初筵楚笾豆,既醉失威仪,



戒尔儆宴乐,常铭卫武诗,荒耽防覆德,古训是良规。



二戒渔色



色欲须豫防,溃防即耻辱,守身凛氷渊,切勿随流俗,



戒尔绝邪缘,清心自寡欲,跬步不可忘,阃范当严肃。



三戒贪财



见得当思义,非义不可贪,甘受鸡廉诮,毋为虎视耽,



戒尔勿罔利,洁己乃无惭,万钟与一介,取与道深谙。



四戒使气



吾气原浩然,扩充赖直养,集义自然生,非徒恃勇往,



戒尔忽逞强,傲志不可长,守约效前贤,大勇共瞻仰。



五戒多言



处世勿多言,多言必多失,与其逞词锋,何如崇陋质,



戒尔慎枢机,守瓶毋悖出,口缄并舌扪,毕生常恂栗,



六戒妄动



举动须循礼,非礼不可干,慎独严衾影,平居正衣冠,





祖祠门联



中山世泽源渊长,东欧甲第德风扬



家 门 联



万缕千丝归一致,鑫金磊石本同心



家 堂 联



祖德贻谋孝忠信,天伦乐事父孙玄



(五代同堂出之意出三字经)

摘自《南京汤氏族谱》



汤氏宗祠大门楹联拟改为



商 代 帝 王 府, 南 唐 宰 相 家







并非是神话

汤锦程 撰文 2003-12-18 16:40:31 







樊东屏编辑采访提问:玉石文化的年代是否更远?

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汤锦程答问:人类曾经历过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最先了解石器是为了生存和自卫,因石器工具的产生,人类开始利用这种简陋而又粗造的石器工具为改善生活环境服务,至今在地下星空中仍保存着大量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工具,所以人类最早的文化也是自新旧石器时代开始纪元的。从黄河流域的河北阳原县泥河盆地小长梁地区出土的一批160万年前的细石器分析,早在200万年前古人类就已经进入细石器时代。人类认知玉的时代非常久远,大概是在帝江时代,偒人发明了凿石为室的“石穴”建筑文化,使偒人成为最早的采石工被记录于史。偒人类在打造石器时发现了五彩缤纷的玉石,古人称它为 “五色石”。《山海经·西山经》曰:“天山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浑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从古史记载中我们知道了帝江住在“天山汤谷”,这里出产一种玉叫“天山玉”。帝江是何人呢:如果我们找到了他的生活年代就可以破解人类创造玉石文化的确切年代。在青藏高原上曾流传着一个“天犬盗谷”的神话传说,这只神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天狼、天狗、天犬、混沌、汤古、盘古、槃瓠、猰貐、犬戎”。但归根结底都是“太阳”的化身,天狼、天狗、天犬、槃瓠、猰貐、犬戎均是以狼狗为图腾的太阳族群,民曰:“天狗吞月”就是指“日蚀”。因而《神异经》载曰: “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名浑沌。因而可知帝江即是浑沌氏,是天山汤古的“玉王”,被道家称为“玉皇大帝”。因狼化为犬,所以狼与犬同意通用,狼居于汤古,所以帝江又称“狼汤氏”。魏都大梁(河南)有“莨荡渠”,秦时改称“鸿沟”,汉时曰:“狼汤渠”,即因狼汤氏族曾迁居于此处而得名。因狼从良,而良与梁在汉代同音互假,所以狼汤氏又曰:“梁汤氏”、“良汤氏”。因古时部落大酋长称“父”,所以简称“梁父”,因梁父是汤谷的先祖,所以又称“汤古”,汉时汤与盘字同义互假,故而民间称他为“盘古”、“槃瓠”。因梁父为偒人之祖,所以历代天子更替,都要登太山祭拜梁父。据齐国管仲记载曰:“上古有72位帝王登泰山朝拜梁父。”而鲁国孔子记史曰:“有文字可考,登泰山祭拜梁父的天子多达七十余位,无文字可考的有万余家。”从此可知由古至今有万余位天子到泰山朝拜梁父,其朝代更替,年代累记应在数万年之久。孔子删除百家,修订《诗经》、编写《春秋》,足见其治学严谨的态度,因而孔子之言有可信之处。”那么数万年前梁父就在天山汤古开采玉石,说明玉石文化应有几万年历史。如只以72位帝王年代累计,也应在两万年以上,因此《三五历记》记载:“盘古氏时代距今已有一万八千岁。”由此可知:玉石文化应有2万年。



樊东屏编辑采访提问:是什么人最早推动和开创了玉石文化?

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汤锦程答问:民间传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即是梁父,因住在天山上,所以诸侯称其国为“天国”,他率部从天山汤谷云端上下落到平原上,由此感到“去天九万里,入地九万里”,所以称“开天辟地”。据《三五历记》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盘古与华胥氏结为夫妇,生日神伏羲氏和月神女娲兄妹。《五运历年纪》载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春秋世谱》证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而民间则曰:“伏羲氏、女娲葫芦生。”葫芦就是花,而花与华相同互假。华胥氏居昆仑山,因昆与坤同音同义互假,古称男子曰:“乾”;女子曰:“坤”,因此又曰:“坤山”,今典出于此。五色石是盘古时代的发现,但女娲时代将玉石作为祭天的牺牲,所以傥女娲被公认为是“玉石文化”的始创者。女娲为傥姓,《顺鼓》证曰:“傥女娲以精神助圣王止雨湛乎。”《集韵》曰:“白•[即傥”;又曰: “盪人姓曰傥”;又曰:“荡人姓傥”,《韵会小补》曰:“荡、璗通作汤。”因此傥女娲又为“汤女娲”。汤女娲所居之地曰:“汤谷”,开采玉石的山叫“砀山”,河南芒砀山与安徽砀山都是大型采石场。而管理开采砀山制皿的诸侯称“盪侯”,《地谱》曰:“古有盪侯国。”而最美的玉石被称为“璗”。汤女娲是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最早的石雕艺术家,她用精心挑选的玉石雕刻成美璗,用其祭祀上苍以求得太平,所以早期的祭祀不是用人和三牲,而是用美玉,所以称“补天”。《论衡·谈天》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因为战争使天怒人怨,所以汤女娲用五色石祭祀上苍以求得太平。” 因儻从黑,所以古人称女娲为主黑夜的“月亮神”,在阴阳学上,阳主东,阴主西,所以太阳神伏羲被称为“东王公”;月亮神女娲被称为 “西王公”。《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历及五残。”《淮南子》云:“夏桀之时,西老折胜。”西老即西王母也,因而西王母又称“天老”,俗称“姥姥”、“骊山老母”。胜则为玉,毕沅曰:“胜,胜玉也,胜音庞。”西王母折玉为胜,戴胜避丑,因而诸侯称其为“女丑”、“党庞氏”或“汤滂氏”。因可知戴胜是人类佩饰文化的前奏曲,是人类追求美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而最终在夏代形成一种文化时尚。夏人以佩璗玉为荣,并以玉圭分等级,因而玉成为夏代的文化特征,但玉是偒人贡物,并非夏人特产,因而夏人称之为“宝玉”。《史记·殷本纪》曰: “汤遂伐三嵏,俘厥宝玉。”三嵏是夏诸侯,夏天子桀战败后携宝玉退保三嵏,被汤武王俘获,宝玉尽归汤。



樊东屏编辑采访提问:玉石文化的历史变迁与产玉地点的关系?

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汤锦程答问:西王母族是以女子为王的母系社会,这一制度一直维系到唐代康藏的东女国时期,直至汤滂氏女王被推翻,母系社会保留下来的这一女王制度才被历史的长河淹没。西王母族最初立国于昆仑山汤古,《地理志》曰:‘居北方,王母石室在今肃州(甘肃张掖)70里昆仑(今称南山)之连麓,此山多玉石,因以名。”又称“群玉之山”。《穆天子传》证曰:“群玉之山,……穆王于是攻其玉石,取玉石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以归。”因群玉之山至周代仍是女娲族的采玉场,所以连周穆王为了得到美玉都要专程到汤谷瑶池拜会西王母,以求获得开采权。那么在夏代为什么将采石场迁到了河南芒砀山、安徽砀山,其实采石场并没有迁徙,而是具有采石文化的女娲族的一支东迁后将玉石文化带到中原地区。西王母族东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剿灭叛军青鸟氏。据《青岛市志》记载:青鸟氏背叛西王母,因而西王母率三千乌鸦兵东征,杀青鸟氏,因鸟从岛,故而青鸟葬地称‘青岛’。因西王母在历史上又称‘骊(历)山老母 ’、‘风后’、‘嫦娥’、‘姮娥’,所以在其东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有关西王母族的地名和神话故事,在陕西临潼县有丽山,山西夏县有凤城、风陵渡、历山、恒山,河北邯郸有女娲宫、河北定县有常山,因娥从我,山东有我山、我水,而山西人自称为“俄”,西方人统称中国讲通古斯语的蒙古族、满族等族为“傥俄斯”。在山东文登汤谷,还有个地名称“西王母洗脚盆”,而月族所居之州称“郁州”,郁与嵎同音通用,因此郁州又称“嵎州”,月族因而又称“嵎夷”。因西王母曾东迁山西运城和山东文登,所以山西运城又称“嵎渊”;山东文登又称“郁州”或“嵎州。西王母族也曾西迁,《史记》载:“汤喾崩,而挚代立。”《帝王纪》曰: “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最在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德,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因唐尧篡位,遭到帝挚日御(历正)十日族(父系社会)的反对,因而唐堯派其射正羿射杀十日等叛乱氏族。《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曰:“堯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堯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堯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皆有道理。” 唐堯杀了日御十日,而令羲和氏家族代十日执掌日御之职。《史记·五帝本纪》曰:“帝尧者,放勋。……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D谷(山东文登),……申命羲叔,居南交(越南),……申命和叔;居西士,曰:昧谷(甘肃张掖),……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北京)。” 羲和氏出掌日御之职,将十日所制定的十月阳历,改为十二月阴历,并将文登汤谷改名为•D谷;天山汤谷改名为昧谷;越南汤谷(州)改为郊趾,北京汤谷(陵)改为幽陵。夏仲康时期,羲、和氏湎淫,废时乱日,被胤侯灭之,胤即殷也,所以殷侯取代了羲、和家族的日御之职。《史记·夏本纪》曰:“帝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羲和氏余部由山东郁州下海东渡日本在九州登陆,所以羲和氏登陆之海曰:“大隅海峡”,其居地曰:“大和”、其族称“大和民族”,而日本天皇则称“御人”此典源自于“日御”。而甘肃张掖的和叔战败后则率和人西迁,并将昆仑山、天山之地名西移,因而甘肃张掖的天山被迁到新疆天山,甘肃张掖昆仑山亦被迁到新疆葱岭,大和之民居地则为“和田”,因和叔在甘肃张掖的昆仑山承传了西王母族的玉石文化,所以将这一文化引进和田,使其的成为千古不衰的采石场,其玉称“和田玉”。而到了汉代,西王母族已经迁到罗马帝国。罗马在中国古史中被称为“大秦国”,《后汉书·西域传》记曰:“大秦国,一名黎腱,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而居北方的和叔战败后东迁吉林被称为弱水杂戎,其居地为“白山黑水”,地名、族名均源自甘肃张掖的西王母国。随着西王母月族的四散迁徙,玉石文化也传播至五湖四海。”



樊东屏编辑采访提问:开创玉石文化的家族及历史沿革?

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汤锦程答问:夏代是玉石文化进入巅峰的时期,因而玉石文化成为夏代的文化特征。夏代各方诸侯向夏中央王朝进贡,锡人和三苗、和夷负责贡玉,所贡之玉曰:“磬错、璆琳、琅玕”。《史记·夏本纪》曰:“荆河惟豫州锡贡磬错。”锡即羲,孔安国曰:“治玉石曰:错,治磬错也。”《史记 ·夏本纪》又曰:“黑水西河惟雍州……三危既度,三苗大序,……贡璆琳、琅玕。”孔安国释曰:“璆琳,皆玉,琅玕,石而似珠者。”《史记·夏本纪》又曰: “华阳黑水为梁州……和夷底绩……贡璆。”夏人以佩璗玉为荣,并以玉圭分等级,因玉是锡人和三苗、和夷的贡物,并非夏人特产,因而夏人称之为“宝玉”。《史记·殷本纪》曰:“汤遂伐三嵏,俘厥宝玉。”三嵏是夏诸侯,夏天子桀战败后携宝玉退保三嵏,被汤武王俘获,宝玉尽归汤。” 锡人和三苗、和夷是夏代的著名制玉之族,锡人即偒人,锡指人而非指金属,俗曰:“吴锡无锡”,锡人居地曰:“锡山”,锡音阳,《水经注》曰:“郧县有锡义山。”今称“阳义山。”因锡与阳、汤同义互假,所以锡人既是指偒人。锡人为豫州之民,今属河南,所以锡人就是河南芒砀山的采石家族。三苗族原居江淮、荆州(湖南、湖北之间),因反对唐尧传位于虞舜,所以联合崇伯鲧、共工氏、南蛮等族发动叛乱,但被唐尧、虞舜联合击败,将三苗流放到雍州三危(甘肃玉门)。《史记·五帝本纪》曰:“四岳举鲧治洪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便西戎。” 三苗至甘肃玉门地区,向和夷学习制玉技术,所以三苗与和夷所贡皆“璆”也。和夷因是传统的制玉家族,所以只有他们才能认出“和氏璧”是最美的玉。商殷时代,偒人贵族皆拥有大量的宝玉,并以玉制衣。据历史记载:殷纣王腐败就是因玉雕开始的,殷纣王原是一位很有事业心的天子,生活也很朴素;一年诸侯向殷纣王进献了一只玉碗,殷纣王非常喜爱,但玉碗要有玉箸和山珍海味才般配,于是殷纣王开始四处搜刮诸侯珍宝,并不惜发动战争,商殷王国由此逐渐腐化衰败走向灭亡。殷纣王临死也不忘他的珠宝,他穿上宝玉衣将所有的真爱珠宝堆在露台之上自焚而死。《史记·殷本纪》载:“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宝玉衣是商殷天子入殓时所穿的葬服,汉代因袭此俗,刘氏王者死后享穿宝玉衣入殓。刘氏出自杜唐氏,杜唐氏之国为亳国,其君号汤也。因而汤与刘二姓为同宗,所以属于家族文化承传。



樊东屏编辑采访提问:玉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汤锦程答问:玉石文化的历史地位可以用“贵比江山”来形容。周代周穆王为得到西王母的宝玉,而不顾淮夷作乱江山安危西巡猎宝,结果被徐偃王称其国中空虚一直打到周都城下。幸而造父驾神驹将周穆王送回国内,才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乱。战国时期著名的“和氏璧”成为无价之宝,秦王为得到和氏璧,不惜用生命和几代人的血汗换来的江山城池作为交换条件,为了和氏璧张仪与楚国结怨;赵国与秦国生隙,演绎出多少悲欢离合、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蔺相如以护璧之功跃升为上卿,因而使战功赫赫的老将军廉颇不满,一出“将相和”戏剧脍炙人口,将二人的恩怨诠释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不朽的佳作。因而玉石文化及珠宝案件成为历史、小说、戏剧、影视的主要创作题材,使其更加丰满充实。”秦汉时期,玉石文化被融于宫廷古建艺术之中,据史记载:汤城延,精通建筑艺术,秦始皇时被征为军匝,参予阿房宫的设计。公元前206年汤城延归顺刘邦,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于范水之阳称帝封汤城延为将作少府主管都城营造。5月汉高祖以“长安”为汉都城,诏令汤城延先赴长安规划建都事宜。汤城延依据长安地形拓地五平方公里,规

划设计了由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等宫殿楼阁所组成的“末央宫”;其整个建筑皆“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黄金为壁带,珍玉镶其间”充分显示出汉王朝大一统的国家威严,并成为后世王朝都城的建筑模式。由于玉石文化成为帝王的象征,所以在宫廷建筑材料中,汉白玉石主要建筑材料。由于偒人创造了玉石文化,使石器时代出现了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的划分,而玉石文化的产生推动了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步伐,至今宝玉仍是衡量社会价值的一种标准,在新加坡华人中拥有蓝宝石者被视为贵族的象征,在缅甸翡翠是富有的表现,偒人创造的玉石文化,其社会贡献之大已成为不朽。



清寒斋汤锦程20031021日接受樊东屏编辑采访问答





《中华日月民族论》

汤锦程 撰文 2003-12-18 16:42:41 







纵观世界各民族史起源,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文化特征,即太阳神和月亮神创世之说。中华民族虽为炎黄子孙,但远古传说中亦有盘古开天,日月创世的神话故事,并与埃及、印度、希腊、巴比伦、罗马、玛雅、印地安等古老民族流传的日月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渊源,这为我们研究人类起源的“根”,找到了突破点。地球村的人类虽然人种、肤色、语言文字有所不同,但是日月文化已根植于各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血缘的作标,尤其中华民族姓氏符号的延续,为揭开上古日月文化的面纱,寻找远古的回音,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中华民族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最早可追溯到盘古氏。民谚曰:“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因而可知,盘古氏被中华民族视为共同的祖先。《纲鉴易知录》证曰:“盘古氏首出御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根据这条线索我们可以暂将盘古氏定义为中华民族的创世始祖、众神之王。通过对盘古氏的研究,来解读远古的神话传说,以求达到揭示中华日月民族起源的目的。



第一节 解读中华日月民族的始祖盘古氏称谓

据《三五历记》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五运历年记》亦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髡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听起来这是一个多么荒诞无稽的故事啊!但它却是远古人类复述流传下来的真实历史。

盘古氏又称浑敦氏,《庄子》曰:“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忽乃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欲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故事中的浑沌,即浑敦,又曰混沌,字虽有异,但字音相同,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字音相同,字可以互假通用的原理。浑敦氏在历史上又称“帝江”和“帝鸿氏”。《山海经·西山经》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毕沅释曰:“江读如鸿”。《春秋传》云: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匿,天下谓之浑敦是此”。因可知庄子的寓言来源于上述历史文化背景,而并非其虚构,因此浑敦所建的中央之国亦应存在。

盘古氏所建的中央之国,简称为“中国”,立于天山汤谷,即今之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藏译为“高原上的山”。随着盘古氏族的迁徙脚步,天山一名亦移植于各地,古时唐古拉山、昆仑山、祁连山、仲山、中山、钟山、汤山、唐山、景山、常山、恒山、齐山、我山、殷山、阴山、白山、长白山、嵩山、商山、太山、泰山、华山等山皆称“天山”,因此,这些山皆有中央之意,而以上述山名为国名的王国和王朝皆为中央王国或中央王朝,如:齐王国和中山王国又称为“中央王国”;而商殷王朝则译为“中央王朝”。因此中国成为中华民族的国家名称由来已久。但除中华民族自称中国外,秘鲁库斯科市被印地安人称之为“肚脐”;尼日利亚乔斯市亦被比罗姆族称之为“中央”,而这两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地球的中央,由此看来中央之国之说并非孤立的存在。然而当我们发现印地安人与中国的殷商民族文化特征相同;而比罗姆族仍保留着华人的姓氏符号,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双方的共同文化特征,找到两个民族的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考证出中华民族的迁徙路线。

盘古氏率领天国之民由天国下界,其部族沿黄河、长江分道向中原迁徙,所经过的山,都以天山命名;所立都城亦皆曰:“汤谷”以至不数典忘祖。他们离天国越来越远,原被天国人踩在脚下的白云,现在却悬浮在天国人的头顶上,仿佛天地由此而分开,天越来越高,而地越来越深,天国人认为是他们的天王盘古氏将天地分开,这段历史经代代相传,则演变成“盘古开天”的历史故事。天国之民一路披荆斩棘,爬山涉水,从日落的青海湖,一直走到日出的东海,他们所经各地,土著居民用当地方言称盘古族为:天人、大人、太人、长人、常人、倭人、良人、梁人、狼人、氓人、黎人、偒人、唐人、日人、胡人、火人、狄人、商人、殷人、阳人、卢人、濮人、亳人、戎人、巫人、互人、御人等;而称盘古氏为:汤古氏、汤狼氏、汤务氏、汤滂氏、唐古氏、唐兀氏、唐山氏、唐括氏、塘沽氏、荡古氏、宕古氏、螳螂氏、阳古氏、羊古氏、杨郎氏、蒙古氏、蒙山氏、东古氏、东胡氏、龙古氏、隆古氏、终古氏、薄古氏、亳古氏、勃鹘氏、番吾氏、盘瓠氏、天犬氏、天狼氏、天皇氏、大鸿氏、大汤氏、大阳氏、太阳氏、燧人氏、神农氏、良汤氏、莨荡氏、梁父氏等,因盘古氏的称谓不同,其部族所迁徙的地名亦不同,但其称谓和地名的字义却相同,这是字音、字义相近,可以互假的原理;另外一个原因是其部族图腾所决定的。

盘古氏是众神之王,万姓始祖,盘字的发音是“番”,盘字的古体字形“ ”如汤,具备原始姓的多义、多形、多音、多变的条件,因而盘是姓。但盘字在有史记载的殷商时代为天子名姓,如:殷祖契为番侯;《世本·居篇》曰:“契居番。”番音盘,所以又称“盘侯”。《史记集解》引衡证曰:“番音盘,常山有番吾乡。”殷王朝创建者名“盘庚”,因是千里之王故为汤姓,故而盘字与汤字在殷时是相互通用的。周太史老子论开天辟地曰:“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荡者,逐有天地”。荡者既盘古氏也。汉代孔安国记夏太康失国曰:“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返国”。文中之盘字为荡义,荡即汤也,《韵会小补》曰: “荡、璗通作汤。”由此可知汉代以前,盘古氏应读写为:“汤古氏”或“汤谷氏”、“唐古氏”、“塘沽氏”,为此在历史地名中我们可以查到西藏林周县汤古乡、青海西宁唐古城、甘肃金城唐古城、甘肃张掖汤谷、元代甘宁唐古多省、鄯州湟水县唐谷、四川九龙县汤古乡、山东文登汤谷、河北塘沽等地名;亦可在民族姓氏史中看到契丹族唐括(古)氏,室韦族唐古氏,女真族唐古氏,党项羌族唐古氏,色目人(西域)唐兀(古)氏,渤海族唐古氏,蒙古族唐古氏,满族唐古氏、汤古氏、汤古拉氏等。因在汉代之前的文字记载中查不到盘古氏,所以史学家否定盘古氏为历史人物,也不无道理。

当我们确定了汤古氏即是盘古氏,这为我们揭开盘古氏之谜也就仅有一步之遥了。汤与盘可以互假,那么古当何讲呢?《祭义·注》:“先古谓先祖”,古即祖也,由此可知汤古应译为汤祖,在藏族中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曰:“先祖化为天犬,从天山盗来天谷,教民农耕稼穑。”因此天国之民称汤古氏为“神农氏”,为了纪念汤古氏为人类进入农业时代所作出的贡献,烧荒开垦曰:“汤畴”;每至收获季节,天国之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称此节为“汤火之节”;而藏族至今仍呼盛粮食的糌耙袋为“汤古”以示不数典忘祖;藏族祭祖时团坐于碾米磨面的磨盘四周祭先祖汤古。这些民族习俗一直流传不衰,甚至传播至东瀛日本。天犬是汤古氏的图腾,因汤古氏最先驯化狼为犬,因此世人又称他为“天狼”或“汤狼氏”、“狼汤氏”,因狼从良字,所以狼汤氏即是良汤氏。大禹治水开莨荡渠,就因狼汤氏居此而得名,汉时莨荡渠更名为“狼汤渠”还其本来面目。因农田是汤古氏教民所开,所以叫“良田”或“田•[田”。上古时良字与梁字同音通用,《后汉书·注解》曰:“良山又称梁山”,而魏国迁都莨荡改称“大梁”,所以良古氏又称“梁古氏”。据史记载:历代天子更替都要登太山祭拜梁父,这位受历代天子敬奉的梁父就是梁古氏,因父为酋长和族长之意,狼古氏是犬戎族大酋长,所以梁古氏即是梁父。因梁父是开天辟地的众神之王,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所以历代帝王登基都要祭拜梁父。据《三五历记》记载:盘古氏时代距今已有一万八千岁。但中华民族的文字历史亦不过五千年而已,如何证明盘古氏并非虚构的历史人物,只有从祭拜梁父的天子帝王人数入手。《历代小史》收录了自天皇氏统摄天下以来的历代帝王名录,依次为: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氏、钜灵氏、句疆氏、谯明氏、涿光氏、钜陈氏、黄神氏、钜神氏、犁灵氏、大騩氏、鬼騩氏、弇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农氏、倚帝氏、次民氏、辰放氏、蜀山氏、浑沌氏、东户氏、皇-氏、启统氏、吉夷氏、几蘧氏、俙韦氏、有巢氏、遂人氏、庸成氏、史皇氏、柏皇氏、中皇氏、大庭氏、栗陆氏、昆连氏、轩辕氏、赫苏氏、葛天氏、尊卢氏、祝融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无怀氏、春皇、炎帝、轩辕、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武等,共有63位帝王依顺序而有天下。但据齐国管仲记载:上古有72位帝王登泰山朝拜梁父。而鲁国孔子记史曰:有文字可考登泰山祭拜梁父的天子多达七十余位,无文字可考的有万余家。从古至今有万余位天子到泰山朝拜梁父,其朝代更替年代累记应在数万年之久。孔子删除百家修订《诗经》,编写《春秋》,足见其治学严谨的态度,因而孔子之言有可信之处。

汤古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考,那么谁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妣呢?《帝王世纪》记曰:“燧人之世,有巨人迹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是汤古氏的别称,因汤古氏发明“阳燧”,用阳燧取日光为火,世人称其为“盗天火”,因汤古氏为人类进入火文明立下盖世之功,所以世人称其为“燧人氏”即“火神”,又曰:“炎帝”,即火人之王。《后汉荀爽传》证曰:“汤在地为火,在天为日”。伏羲是中国神话中传说的“日神”,为燧人氏之子。《三坟》证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大风为“颺”,因而风姓即“颺姓”,古时颺与阳同音通用,而阳与汤互假通用,所以伏羲氏为汤姓,因而颺字从汤。《拾遗记》曰:“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羲。”庖羲即伏羲,因始创炮食以变如腥之食,因而曰:“庖羲”或“庖牺”。《帝王世纪》载曰:“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氏即是华胥氏之子,又是燧人氏之子,那么我们就可以假定华胥氏是燧人氏之妻,但是如何证实华胥氏是燧人氏之妻呢?我们已知青虹是华胥氏受孕的主要原因,那么青虹是人名呢?还是一种自然现象呢?如果能证明青虹是人名,这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根据字义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来看青虹应是人名,在中文含义中“青”字象征着“天”,所以人们称天为:“青天”;而“虹”字与江字皆从工,汉代时流行文字偏傍拆奘组合,所以可证虹即是江,因此青虹又可读成“天江”,即《山海经》所说的浑敦氏帝江也。因而汤古氏即青虹,华胥氏之夫矣。

华胥氏又称“华羲氏”、“华曦氏”、“华析氏”,是昆仑山华国女酋长,因华胥氏发明种葫芦瓜,因花与瓜二字同音通用,而华从花,所以其部族初以葫芦花为图腾,故而种瓜之族称“华族”,或曰:“羲人”、“析民”;其国则曰:“华国”或“瓜国”;其地曰“华洲”或“瓜洲”。因连接花果的枝茎曰: “蒂”,所以华国女酋长称“帝王”。上古洪荒之时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实行血族群婚制,因而性关系混乱,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华族子女因无法辩识父子关系,所以认为母亲吃葫芦瓜可以绵延子孙,自己则是葫芦瓜所生的子女。因而华族自称“种瓜得瓜”,每至中秋月圆之夜,华族认为是女子受孕之期,就将葫芦瓜趁夜从田里采摘回来,在瓜上绘画娃娃送给未孕妇女,女人们立即将娃娃瓜刨食祈求受孕。这类“葫芦祈子”的习俗,至今仍在安徽翕县、湖南衡阳及贵州等地流行,称为“窃瓜祈子”或“送子中秋”,但送瓜的品种又多了番瓜和倭瓜等。有诗为证:“送子中秋记美谈,瓜子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因而古称繁衍为“瓜绵椒衍”,伏羲氏因是华胥氏所生,所以民间传说:“伏羲、女娲葫芦生。”而汤王窫窳的字意即“窃瓜”,可见偒人世习此俗,因而曰:“成汤为子姓”,即“瓜子”也。

汤古氏所建的中央之国与华国相近为邻,因而犬族与华族互为姻亲,融合成“狐族”,狐字即犬与瓜的组合;因狐与胡同音通用,又曰:“胡人”;而中央之国与华国统一,组合成“中华之国”,或曰:“荡析国”;其国族称“中华民族”。因天国之王称“皇”;华国之王称“帝”,所以中华之国的天子曰:“皇帝”。华胥氏与汤古氏结亲,成为汤古氏的王妃,并出掌相权,因而胥与相二字古时同义通用。《前书音义》证曰:“胥,相也”。后中华之国在幽州发生内哄而一度分列,史载:“幽州始扰,荡(汤)析(羲、胥)离居”。就是言及此事,后用荡析离居形容战乱之苦。

汤古氏被南海只帝‘和北海之帝忽所害,葬于雍邑(陕西右扶风郡),史称“鸿冢”,又曰:“汤陵”。汤古氏生前豢养的爱犬成为他的殉葬品,犬王与犬合葬之墓曰:“亳”,因而以汤古氏为鼻祖的商殷族以亳为都,并建亳社,植桑林以祭祖以示不数典忘祖。汤字在藏缅语系中译为“千里之王”,在彝语中被译作“青松”,汤古氏是古羌族的始祖,古羌祖属藏缅语系,是青藏高原上的千里之王,为此曰:“汤”。夏商两王朝,王都皆不超千里,故而夏商王朝的天子皆称“汤”。汤字原只为天子之号,天子的后裔则以先祖王号为姓,因此汤姓可称中华民族第一姓,是万姓之源,故而汤字具有多音、多义、多形、多变的能力。通过上述论证已确认汤古氏为中华民族的祖根,那么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之谜亦可迎刃而解。



第二节 解读中华日月民族的太阳神和月亮神

据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汤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那么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谁呢?其实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



(一)解读太阳神秘密

根据上述已知盘古氏即汤古氏,为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始祖,为我们研究日月民族确立了一个血缘坐标。汤古氏娶华胥氏生伏羲、女娲兄妹,因华胥氏以葫芦为图腾,所以华族中流传着“伏羲、女娲葫芦生”的传说。并由此理论推出:“一生二,二生万物”的宇宙观。《春秋世谱》证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华胥氏所生的同胞兄妹伏羲、女娲,在汤古氏族中被看作是“日月”二神,那么何以证明伏羲就是中华民族所崇拜的太阳神;而女娲即是中华民族所敬奉的月亮神呢?

在中国古籍中,日神伏羲又称:太阳、太一、太皋、太皇、泰皇、汤昊、大昊、大阳、阳帝、高阳氏、高唐氏、东王公、阳帝、天龙、炎帝、帝俊、地皇氏、庖羲氏、庖牺氏、宓羲氏、宓牺氏等。伏羲的图腾初为太阳鸟,又称“金乌”、“乌鸦”、“火鸦”、“神鸦”、“帝王鸟”,东迁后改为凤鸟。伏羲之名是其父母族名的组合,伏字拆开是人与犬,代表父族;而羲字则是母亲华曦氏之名,代表母族,而羲即黎,皆晨光之意,因而伏羲之名内含中华民族的组合之意,由此可见汉字最早的创意是民族的图腾,亦是血缘作标。而月神女娲在中国古籍中又称:太阴、大和、汤滂氏、汤庞氏、鸿庞氏、唐侯、傥娥、傥女娲、灵娲、庖娲、神媒、姜娥、常娥、常仪、蝴蝶妈妈、郦山老母、月老、月和、西王母、女丑、女娃、女皇氏、风后、玄女、娥皇、俄祖、我帝、羲和氏、羲皇、皇娥、皇姬、黄姬、蟾蜍、人皇氏、药王、姮娥、杨回等。女娲的图腾最初为蝴蝶,南迁后改为蟾蜍,东迁后改为凰鸟。女娲是华族女王的继承者,因而其名之女字象征着华族,而娲字则为瓜音,即华族的图腾葫芦,其名亦含有民族图腾之意及血缘作标。因葫字与蝴字皆从胡字,所以葫与蝴二字同音互假,并可以拆装组合。而蛾变蝴蝶,蝴蝶生蛾,其衍化过程与瓜生子,子生瓜类似。所以当女娲将图腾由葫芦改为蝴蝶时,她就改称“傥娥”,《集韵》曰:“白•[即傥”;又曰:“盪人姓曰:傥”。白•[、盪、汤三字上古时同音通用,所以傥娥又称“汤娥”。傥是生育之神,因而傥从儿,因月神主黑夜,所以傥的古体字儻从黑也;而娥即蛾也。傥女娲是中华民族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女天子,所以称帝后其改以众鸟之王的凤凰鸟为图腾,因雄凤凰曰:“凤”,是伏羲氏称帝后的图腾;为此傥女娲则以代表雌凤凰的“凰”为图腾,因鸟生卵,卵生鸟的过程与瓜生子和蛾生蝶的过程相同,所以同以凤凰鸟为图腾的伏羲、女娲兄妹族中都流传着鸟卵生人祖的故事,后商殷族、徐夷族、女真族等都承传了卵生文化,认为他们的始祖是玄鸟所生,商殷王族还以此为荣,更姓为“子”。

盘古氏又称燧人氏,盘古氏被害后,其子伏羲氏代之为帝,国曰:“高阳国”,又称“高唐国”、“高汤国”、“枭阳国”、“震旦国”、“大旦国”、 “靼靼国”、“赣巨国”。《帝王世纪》曰:“燧人氏没,庖羲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困,故位在东方,主春,向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因伏羲始创炮食以变茹腥之食,所以又称庖羲。伏羲之德向日出的太阳,古诗曰:“昊天日明,及尔出王”;“昊天旦旦,及尔游行”;“荡荡上帝,下民之辟”。足见昊天广大,明亮之极,因而昊字似天人敬日之象。伏羲生于甘肃天水成纪,原居住在西方,他为追寻日出之地而东迁震,因震即辰是东方城邑,故而曰:“陈”。《遁甲开山图》证曰:“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震是日出之地,所以曰:“•D谷”,又曰:“阳明之谷”、“汤谷”、“砀谷”、“太阳谷”等。《禹贡》曰:“日所出处,名曰:阳明之谷”。《淮南子》曰:“日出汤谷,浴于咸池”。《孔安国》曰:“日出•D谷”。皆可证阳明之谷、汤谷、•D谷为同一地名,即是太阳神伏羲之都。《博雅》曰:“日,君象也”。《论衡》曰:“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盖当时图像如此”。一日为君曰:“旦”,九日为王子,《史记》曰:唐尧虞舜皆生九子,实指九日而言;后九日被羿射杀,九日则改称“下民”,是对旮旯、宕户、荡民、九黎、九苗、九夷的蔑称,因日出于震,所以古印度称中国为“震旦”,典出于此。

伏羲氏是一位非常重视科学的帝王,《易乾躁度》曰:“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观测日影,称日影为“天步”,其主掌天时的官曰:“日御”,民称其为“天人”或“大人”。《列子·汤问篇》曰:“龙伯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步而暨五山之所”。一步能迈五山者,为日影天步,而非人所能为之也。伏羲根据对日影的研究,首创十日历法,因历法为太阳神伏羲氏所创,故曰:“太阳历”,或曰:“日历”、“阳历”、“凤历”,为纪念伏羲创立历法之功,阳历的首日定名曰:“元旦”。因伏羲是日神,其后天子皆自比太阳。《尚书大传》云:“王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亡,吾乃亡矣”。而史家亦将天子喻为太阳,《慎大览》曰:“未嬉言: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伏羲氏驾崩后,葬于山阳高平(山东金乡县),其墓曰:“太昊陵”,每至二月二日龙抬头之日,中华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领袖。而他的十个儿子,均以太阳鸟为图腾,史称“十日族”。《山海经·大荒南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者,即伏羲也。《山海经》云:“宛来之风曰:俊”,宛为地名,指陈州,伏羲之都;风为伏羲之姓。《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伏羲氏为汤古氏子,所以在风姓中要保留族徽,为此风的古体字为“颺”。因十日为伏羲氏之子,十日必是汤谷的主人。《海外东经》证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拆装组合为“早”,早临水而居曰:“氵早 (汤)”,所以十日族以汤为姓。

在民族分衍的过程中,湯姓又分衍出湯务氏、湯湯氏、湯古氏、湯杜氏、湯括氏、湯兀氏、湯滂氏、湯孙氏、湯山氏、湯城氏、湯人氏、湯川氏、湯口氏、湯上氏、湯下氏、湯水氏、湯木氏、湯元氏、湯目氏、湯本氏、湯田氏、湯生氏、湯江氏、湯地氏、湯次氏、湯里氏、湯邑氏、湯谷氏、湯汲氏、湯村氏、湯尾氏、湯阪氏、湯舟氏、湯佑氏、湯坐氏、湯河氏、湯面氏、湯烟氏、湯前氏、湯室氏、湯浦氏、湯浅氏、湯岛氏、湯峰氏、湯原氏、湯野氏、湯部氏、湯颠氏、湯赖氏、湯黎氏、湯图氏、湯尺氏、湯真氏、湯盘氏、湯乡氏、湯船氏、湯殿氏、湯编氏、湯桥氏、湯藤氏、湯荡氏、偒氏、啺氏、踼氏、逿氏、婸氏、盪氏、碭氏、愓氏、•稀“P“P氏、“P粤氏、-钍稀-罾墒稀-罡墒稀-钍呈稀-钏锸稀-钌嗍稀•[氏、崵氏、”稀Ÿï^氏、-氏、-丘氏、-翁氏、-成氏、-城氏、-樊氏、-门氏、蔼氏、暧氏、霭氏、暧氏、百氏、百里氏、白氏、貊氏、陌氏、伯氏、伯比氏、伯常氏、伯夏氏、伯有氏、伯州氏、伯宗氏、伯封氏、伯丰氏、伯高氏、伯昏氏、柏氏、柏常氏、柏高氏、柏侯氏、泊氏、帛氏、暴氏、瀑氏、馥氏、晁氏、朝氏、草氏、曹氏、曹丘氏、曹牟氏、漕氏、槽氏、遭氏、糟氏、曾氏、增氏、甑氏、缯氏、章氏、章仇氏、章商氏、彰氏、鄣氏、照氏、昭氏、昭明氏、昭涉氏、查氏、楂氏、渣氏、潭氏、谭氏、檀氏、坦氏、镡氏、覃氏、澹氏、昙氏、昌氏、唱氏、倡氏、昶氏、晨氏、储氏、楮氏、春氏、绰氏、桌氏、卓氏、缴氏、最氏、昨和氏、赐氏、晷氏、炅氏、昱氏、笪氏、妲氏、但氏、担氏、胆氏、旦氏、悼氏、得氏、是氏、是贲氏、是兰氏、是连氏、是娄氏、是云氏、时氏、莳氏、匙氏、日氏、日连氏、日律氏、日中氏、日西氏、堤氏、提氏、题氏、惕氏、裼氏、替氏、踏氏、蹋氏、榻氏、沓氏、沓卢氏、奢氏、坤氏、申氏、审氏、神氏、晟氏、升氏、屠氏、屠岸氏、屠门氏、屠三氏、屠羊氏、旱氏、韩氏、韩褐氏、韩侯氏、韩籍氏、韩厥氏、韩信氏、韩言氏、韩余氏、鼎氏、堵氏、堵敖氏、堵师氏、都氏、都尉氏、都新氏、激氏、籍氏、稽氏、戟氏、暨氏、偈氏、揭氏、揭阳氏、竭氏、竭水氏、借氏、皆氏、藉氏、羯氏、赣氏、赣娄氏、喝氏、褐氏、褐余氏、噶氏、旰氏、擀氏、葛氏、葛伯氏、葛罗禄氏、葛萨氏、葛沙氏、旮氏、遏氏、皋氏、皋落氏、杲氏、昊氏、嗥氏、恒氏、亘氏、桓氏、桓侯氏、洹氏、皇氏、皇甫氏、皇父氏、皇里氏、皇子氏、煌氏、晃氏、混氏、昏氏、阍氏、锦氏、晋氏、缙氏、缙云氏、竟氏、镜氏、境氏、景氏、晶氏、渴氏、渴单氏、渴侯氏、渴浊氏、楷氏、醋氏、错氏、措氏、厝氏、旧氏、旷氏、暌氏、夔氏、昆氏、昆连氏、昆吾氏、琨氏、量氏、晾氏、僚氏、寮氏、辽氏、猎氏、鲁氏、鲁阳氏、冒氏、貌氏、昴氏、棉氏、绵氏、冕氏、邈氏、缗氏、鳘氏、冥氏、暝氏、瞑氏、盟氏、模氏、嫫氏、谟氏、摸氏、莫氏、莫侯氏、莫葫芦氏、莫卢氏、莫那楼氏、莫耐氏、莫嚣氏、莫兴氏、莫折氏、莫者氏、莫舆氏、莫耶氏、莫允氏、莫氏、莫弗氏、莫贺弗氏、莫且娄氏、莫多娄氏、莫贺咄氏、莫侯卢氏、幕氏、墓氏、穆氏、暮氏、募氏、慕氏、慕护氏、慕利氏、慕容氏、慕舆氏、怕氏、帕氏、拍氏、皖氏、盘氏、迫氏、普氏、普六茹氏、普陋茹氏、普毛氏、普屯氏、曝氏、氆氇氏、乾氏、潜氏、潜龙氏、覃氏、鹊氏、旺氏、温氏、温伯氏、温迪罕氏、温敦氏、温孤氏、温稽氏、温盆氏、温贫氏、斡氏、斡勒氏、锡氏、锡我氏、锡畴氏、惜氏、昔氏、昔阳氏、晰氏、腊氏、皙氏、曦氏、暇氏、显氏、暹氏、香氏、偕氏、歇氏、昕氏、音氏、星氏、醒氏、旭氏、绪氏、宣氏、喧于氏、绚氏、暄氏、萱氏、旬氏、郇氏、恂氏、荀氏、蕈氏、偃氏、偃师氏、晏氏、郾氏、堰氏、曜氏、杳氏、易氏、意氏、意如氏、原氏、原伯氏、原仲氏、愿氏、晕氏、韵氏、愠氏、蕴氏、暂氏、簪氏、昝氏、者氏、赭氏、褶氏、指氏、智氏、昼氏、着氏、着丘氏、猪氏、诸氏、诸儿氏、诸葛氏、诸稽氏、诸将氏、诸梁氏、诸御氏、傷氏、煬氏、煬庸氏、煬龙氏等,由汤姓分衍出来的氏族,虽然字音、字形、字义、字傍不同,但古体字中皆有日傍或日形,乃至一姓万氏,血缘作标永世不变。而十日部族后裔创建的日升国、日逐国、日平旦国、日本国、日南国、汤加国、朝鲜国、韩雁国、夸父国、九黎国、颛顼国、貊国、陶唐国、赣巨国、大夏国、商殷国、祝融国、南蛮国、契丹国、鞑妲国、赤狄国、枭阳国、九苗国、乃蛮国、昆吾国、匈奴国、少昊国、章国等皆为崇日之国,崇日族呼“太阳为父”;呼“月亮为母”。



(二)解读月亮神秘密

伏羲氏崩,傥女娲继立为帝,《集韵》曰:“婸即傥”。又曰:“荡人姓傥”,因而傥女娲又称“汤娥”。《路史》曰:“伏羲没,娣胞娲立”。傥女娲之国称“齐国”,又曰:“中山国”、“常山国”、“羲和国”、“大和国”、“月和国”、女和国“、“女娲国”、“女丑国”、西王母国“、“土伯国”、“虞国”;傥女娲初立都于西汤谷,又称“昧谷”、“幽谷”、“卯谷”、“玉山”、“妹都”、“张掖”、“未邑”、“虞州”、“瓜州”、“郦山”;其国东移后,都名曰:“历州”、“郁州”、“丹穴”、“我山”、“鹅山”等。因中国以女为王始于傥女娲,史称其为“女皇”,又曰:“娥皇”、“皇母”、“羲皇”。《帝王世纪》证曰:“女娲氏……一号女希,是女皇。女帝始于娲,故曰:登立为帝”。因傥字为生育之意,而又与汤字同音通用,因汤为崇日族姓,而傥为崇月族姓,虽然两姓字形不同,但因傥姓出自于汤姓,故而发音相同,只是为别男女而矣。因古体儻字从黑,属阴,所以阴阳五行认为:日为阳,月为阴;日为男,阴为女;日为天,阴为地;日为火,阴为寒;日为白,阴为夜;日为夏,阴为殷。根据这个原理而知,汤为日主白天,傥为月主夜晚,所以女娲又曰:“太阴”。《说文》曰: “月,阙也,太阴之精”。《史记天官书注》亦曰:“月者阴精之宗”。傥女娲是生育女神,她生了十个崇日部族,还生了十二个崇月部族。《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曰:“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仪,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华胥氏时,华族民俗是“窃瓜祈子”,而从傥女娲始改为沐浴妊娠,因而被中华民族视为母亲河的 “汤河”,又称“党河”、“子母河”、“甘渊”、“瑶池”、“禺渊”、“黑河”、“沫水”、“恒河”。崇月族的女人们,认为在党河中沐浴可以受孕,因而每至春暖花开季节,崇月部族的女人们就到党河沐浴,此俗一直在青藏、新疆、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流行,并形成“沐浴节”。上古时男女性关系紊乱,因而子女无法辨识父子关系,都以为是党河所生,为此世人皆认为是傥女娲造人。据《风俗通义》记载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但科学证明土不能变人,那么为什么要说女娲抟黄土作人呢?其实传说中的女娲抟黄土作人,是指女娲抟黄土作泥人,即雕塑,因而女娲是雕塑的发明家。女娲晚年居骊山(陕西),葬于风陵渡(山西运城),她将雕塑的兵马俑随葬于地下,今从陕西出土的兵马俑就是女娲族的杰作,与秦始皇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秦始皇传》中找不到任何有关兵马俑的记载。傥女娲以土得天下,故而女娲号“黄帝”。《公羊传》曰:“月者土地之精。”所以沐浴繁衍人类被改为抟黄土作人,故而傥女娲又称“人皇”。

伏羲氏时傥女娲为其臣妃,因此傥女娲以“姬”为名,史曰:“皇姬”,伏羲氏晚年其子共工氏与其弟祝融氏争帝位,伏羲老而势衰不能治,傥女娲临危受命,率十二月部平定十日部争位之乱,在朝中树立了威信。《路史·后记》证曰:“太昊氏衰,共工氏作乱,振涛洪水,以祸天下”。《三皇本纪》云:“当其(太昊)未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淫水以济冀州,于是地并天成,不改旧物”。《逸周书·史记解》曰:“昔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傥女娲)氏伐之,共工以亡。”《尚书大传续补遗》曰:“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妇娲杀黑龙(共工)以祭冀州”。《尹子·盘古篇》云:“共工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射十日”。《顺鼓》曰:“本有补苍天立四极之神,天气不和,阳道不胜,傥女娲以精神助圣王止雨甚乎“。傥女娲平定儿子共工氏之乱,将其用兵之法著书立说曰:《凤后兵法十三篇》传于世。伏羲氏没,傥女娲继伏羲而立,其虽为月亮神,但圆月被称为小太阳,又曰:“少阳”,因少阳继太阳之后而出,是旦日之次,所以曰:“亘日”或曰:“昌”、“晋”,即次日、亚日之意。为此崇月部族男性称帝,也有拜日之俗,如:白狄族、周族、阴戎族、党项羌族、蒙古族、满族等虽属崇月之族,但也有拜日之俗,但其族却呼“太阳为母”;呼“月亮为父”,这是因为崇月部族的男性帝王为亚日之故,所以蒙古族认为太阳是月亮所生。河北邯郸,古称“甘丹”,是女娲补天之处。古典曰:“黄帝祀甘泉”即指此地而言。因邯郸是崇月部族的聚居地,所以当地保留下来很多月族文化,其中一座始建于宋代的 “黄梁梦吕仙祠”,院中吕祖殿两侧有东王母殿和西王公殿,这足以说明:黄帝是月族人,在女王时期,称为“西王母”;而在男王时期则称“西王公”,西王公虽然也是太阳,但是亚日。

傥女娲称帝后,为树立月族的威信,改十日历法为十二月,称“月历”,或曰:“阴历”、“凰历”,并创立了以德、义、礼、仁、信为宗旨的“五彩文化”。《山海经·南山经》记曰:“丹穴之上,其上多金,而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载歌载舞,见则天下宁”。《山海经·海内经》亦曰:“凤凰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礼,膺问曰:仁,腹文曰:义,见则天下和”。傥女娲晚年势衰,十日部族乘势复辟,灸杀月母。《山海经·海外西经》证曰:“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灸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亦说女娲是填海而死。《山海经·北山经》曰:“炎帝之少女名女娲,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海”。后人称此是“精卫精神”,并称月亮为“月精”。《史纪天官书注》曰:“月者阴精之宗”。然傥女娲确是与十日部发生了大战,因战败而被迫下海逃亡去了日本,所以日本古籍《古事记》和《日本书记》都记述了日本开国女神是来自“高天原的天照大神”。因女娲浮海未归,时人受地理知识所限,故而认为女娲被海水溺死了,所以才以精卫鸟来比喻皇母,以寄托后人对月母的哀思。但月族十二部认为黄帝有七十二变,即藏传佛教所说的“转世”。《山海经注》曰: “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因而不相信皇母会死,因此认为傥女娲是乘龙飞升,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流传至今而不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黄帝飞天,龙须为号,即指此而言。

因傥与阴二字同义,所以十二月部族在民族分衍过程中,傥姓又分衍为背氏、惰氏、堕氏、肥氏、淝氏、服氏、腹氏、股氏、骨氏、骨饼氏、骨咄禄氏、骨利氏、鹘氏、鹘奚氏、鹘也氏、鹘屈氏、鹘提悉补野氏、胡氏、胡咄葛氏、胡非氏、胡古口引氏、胡禄尾氏、胡母氏、胡沙氏、胡夜氏、湖氏、瑚氏、滑氏、滑伯氏、猾氏、肌氏、脊氏、胶氏、静氏、精氏、精娄氏、靖氏、娟狮、涓氏、朗氏、能氏、胚氏、崩氏、朋氏、鹏氏、膨氏、期氏、期思氏、脐氏、前氏、倩氏、青氏、青萍氏、青鸟氏、青史氏、青唐氏、青牛氏、情氏、清氏、膳氏、稍氏、稍氏、胜氏、胜奔氏、朔氏、随氏、随巢氏、隋氏、腾氏、藤氏、藤喷狮、藤叔氏、豚氏、脱氏、脱脱氏、望氏、谓氏、渭氏、洧狮、胃氏、腊氏、消氏、削氏、肖氏、宵氏、销氏、蛸氏、霄氏、胥氏、胥门氏、恤弥氏、恤余氏、阴氏、阴戎氏、膜氏、肿氏、胤氏、荫氏、宥氏、侑氏、俞氏、俞豆氏、郁氏、渝氏、渝汾氏、喻氏、愉氏、榆氏、谕氏、愈氏、愈豆氏、鹃氏、绢氏、月氏、月氐氏、月侯氏、月巫氏、月裳氏、月和氏、月支氏、蒯氏、肠氏、脏氏、胄氏、胙氏、刖氏、胞氏、胎氏、胯氏、朗氏、腺朝氏、趙氏等。由傥姓所分出来的氏族,虽然字音、字义、字形不同,但是月氏族均在氏号中保留了月傍和月形以示不数典忘祖,使血缘作标保持其纯洁性。而十二月部族后裔所建立的女丑国、女和国、女真国、女戚国、女房国、女尸国、女鸠国、女祭国、女虔国、女英国、女蔑国、女魃国、女其国、女娲国、阴戎国、骊戎国、大周国、月支国、月霜国、西夏国、蒙古国、大金国、乌孙国、大清国、百越国、渤海国等皆为崇月之国,其国民呼“月亮为父”;呼“太阳为母”。因妹与柳二字同义通用,所以月族又自认为是柳叶所生,满族人认为:他们是柳叶繁衍的后代,称柳叶为“阿布卡赫都神”,柳从卯,昧谷也,女王居之。所以满族人称父亲为“阿玛(妈)”即月亮;称母亲为“爸爸”,即太阳。因月族居西北和东北的突厥族、满族、鄂伦春族、渤海族、蒙古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皆讲通古斯语,西方称讲通古斯语民族统为“傥俄斯”,傥俄斯与月母傥娥同音同义也。



(三)解读日月民族秘密

自傥女娲之后,日月两族为争夺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族胜利了其天王世袭“炎帝”之号;月族胜利了其天王世袭“黄帝”之号。历史上称炎帝者有十余位。《帝王世纪》记曰:“神农氏在位120年崩,纳奔水氏女曰:听谈,生帝临魁,次帝乘、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路史·炎帝纪下》记曰:“神农氏生帝柱,柱生帝庆甲,庆甲生帝临,帝临生帝乘,帝乘生帝魁,帝魁生帝明,帝明生帝直,帝直生帝厘,帝厘生居,是为帝来”。另有祝融氏、帝挚、帝尧、帝蚩尤、朱襄氏等在古籍中皆称他们为“炎帝”。《吕揽·慎势》总结悦:“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炎帝榆罔末期,其卿相蚩尤起而争王位,炎帝榆罔战败退至河北涿郡,月族之王轩辕氏乘炎帝榆罔与蚩尤内哄之时率百越(月)、女魃、应龙(女英)、玄女等月族诸部起兵革炎,轩辕氏将榆罔和蚩尤各个击败重新夺回月族的统治权,并袭黄帝之号。

伏羲、女娲时代,日月两族和睦相处,载歌载舞,彬彬有礼,故有“礼仪之邦”之谓,并一度形成强大的“中华日月民族”。由于民族融合的原故,日月民族的姓氏符号亦出现了组合形的符号。如:朝氏、明氏、腊氏、萌氏、脂氏等单姓氏和青阳、胜屠等复姓氏。然自傥女娲与共工氏母子相残,日月民族由此而分裂。史曰:“幽州始扰,荡(汤)析(羲)离居”。直至轩辕黄帝时,日月民族才重新统一,轩辕黄帝为团结日族各部,降封炎帝榆罔为缙云氏;又为战死的蚩尤建墓树碑,以赢得日族民心;继之顺天地之纪,迎日推策。命羲和部占日;常仪部占月,将十日改为“十天干”;十二月改为“十二地支”。命大桡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作 “六十甲子”,使天地、日月由此融合。因炎黄二帝之号胜于日月族号,故而史家记史,则以炎黄帝号记之,久而久之,一个新的“炎黄民族”称号,取代了“日月民族”之徽号,加之汉字的不断改革和简化、进化,日月民族的姓氏符号渐渐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因而使上古史出现了断代。



第三节 解析中外日月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征

日月文化是世界文化中最具共性的文化,因为在世界各国古老的民族中都流传着一个共同的日月文化,他们之间的文化内涵如同出一辙,而且文化诞生的时代也基本相同,因而可以断定在日月文化时期各民族有着共同的血缘坐标,如果能以日月文化揭开民族间的血缘关系,那将为世界民族的起源找到打开历史迷宫的钥匙。



(一)中国和埃及的日月文化对比

据考证在古埃及民族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个类似中华日月民族起源的故事。古埃及神话中的始祖是海神努,又称“海神浑沌”。埃及人认为:宇宙洪荒之时天和海是相连的,是海神浑沌将天海分开,并创立了日月星辰及万物生灵。不同的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浑沌氏分开的是天和地,这是因为中华民族起源于内陆天山之故,而埃及民族起源于地中海的原故。由于中埃两国地域观念不同才产生了日月创世纪中的“天地”和“天海”之分;而相同之处则是他们都有开天和始创日月星辰及万物生灵的共同经历。

埃及传说曰:海神努,生了月亮神阿赫和太阳神拉兄弟,阿赫为了承继王位,将弟弟拉杀死,取代父王努,当上了众神之王。这段传说故事与中国的月亮神傥女娲杀死长子太阳神汤明,而后取代兄长伏羲氏为众神之王的传说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故事又说:太阳神拉死后,他的妻子拉迪迪特将拉的尸骨存于一个大葫芦中,每日按时给葫芦灌水和喂牛肉,三个月后葫芦熟裂,太阳神拉复活了。拉夺取王位,自为司昼之太阳神;而将哥哥阿赫发配去司夜而为月亮神。埃及太阳神拉由葫芦再生的故事,形同中国的太阳神神农氏、女娲有不死药可死而复生。而中华民族太阳神伏羲氏和月亮神女娲由葫芦生的故事与太阳神拉在葫芦中复生的故事基本类似,这说明使太阳神拉复活的太阳神之妻拉迪迪特有华族血统,是她将华族葫芦生子的习俗传给埃及太阳家族。因此拉迪迪特依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将其和太阳神拉所生的儿子风神舒和女儿雨神特夫内特兄妹、儿子地神盖布与女儿天神努特兄妹结为夫妻,又如中国的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的传说相同。

然而在埃及神话传说中,月亮神阿赫是男性,而天神亦本末倒置变成了女性,地神却违反日月民族的阴阳之说变成了男性。其实这并不矛盾,原因是埃及的月亮神先登王位,所以古埃及人以月亮为父之故,这与中华日月民族中的月族男性称黄帝后,月祖亦呼月亮为父的习俗是有相同的。而在中华民族中亦有月兄日弟的传说。《史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国语·晋语》亦云:“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贾子·益壤》证曰:“炎帝者,黄帝之同母弟”。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的日月传说中,确有月兄黄帝与日弟炎帝的事实存在。因而可以确定,中埃两大民族有着共同的日月民族文化特征。根据埃及以月神为男性的故事传说来分析,可以肯定埃及的日月民族文化的形成应晚于中国。



(二)中国和印度的日月文化对比

印度因与中国有地缘关系,所以古印度的神化传说与中国的神化传说更为接近。印度的开天辟地之神是梵天,据说梵天是由金蛋所生,这与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由鸡卵所化的传说是相同的;梵天有八个儿子是由他的肚脐中生出来的,肚脐是人之中央,与盘古以中央为国名的原理是相通的;梵天的第八子达刹与其三妹毗里妮兄妹结成夫妻,这与盘古的儿女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的传说有共同之处。根据上述神话传说的对比,中印两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共同的创世纪之说。达刹和毗里妮兄妹婚后生了五十个女儿,其中有二十七个女儿嫁给了月亮神苏摩。由此可见月亮神在印度也是被当成男性来尊奉的。而月亮神苏摩不属于梵天家族,而是属于另一个古老民族,这与盘古氏与华胥氏各有族属的关系相类似。

在印度诸神中,太阳神比月亮神小一辈份,印度的太阳神苏里耶是达刹与毗里妮的外孙子,是这对兄妹夫妇另一个女儿阿底提所生的儿子。因而在印度太阳神苏里耶是月亮神苏摩的内甥。这与中国的殷周甥舅关系相类似,商族原是崇月民族,因而祭祀黄帝姬喾,奉帝喾为月父,称帝喾为“我帝”。《商颂·殷武》曰: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由此可见,商与常二字在古老的氐、羌族中是同义通用的,并道出了商族出自常娥。因商祖王亥入赘于戎族有易氏而改习崇日之俗,后因日月两族发生了矛盾,有易氏杀害了王亥,王亥之子甲微,为父报仇,起兵渡过黄河击败有易氏,占据了戎族的土地,并更其族俗,改崇月为崇日。《皇甫谧》证曰:“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后盘庚改商为殷,以妹邑为都,更名为朝歌,都内含有复月族徽号之意。因此殷王朝恢复了崇月习俗,仍呼“月亮为父”;呼“太阳为母”。而周族为姬姓本属月族,夏后氏政衰,周族不窟率其族西奔戎狄,更习戎狄的崇日习俗而赖以生存。古公时,周族受犬戎族的围攻被迫迁徙到周原,并与当地的崇日部族有邰氏联姻成为崇日各部族的首领,故曰:“亶父”。月亮神殷帝乙为拢络太阳神姬昌,将胞妹下嫁给姬昌,因而月族是舅,日族是甥。为此太阳神周武王姬发灭殷后,在安抚殷民时自称与殷纣王是“甥舅关系”。虽然甥舅关系与内甥关系有所区别,但中国上古的殷周关系中的月为舅,日为甥与印度的月亮神和太阳神的辈份是相同的。

印度月亮神苏摩生东方之主大乌和番瓜王子,我们假设大乌是太阳鸟,象征着中国的伏羲图腾;而番瓜象征着华族的葫芦图腾,那么印度月亮神苏摩与中国的华胥氏之间应有血缘关系,这在印度的古名中已有说明。印度古称“婆罗多”,汉译为“月亮”;而被印度民族视为母亲河的“恒河”,传说是由喜马拉雅山上的女神把天水降临到印度,因此印度民族亦有了沐浴恒河的习俗。而中华民族的沐浴习俗是傥女娲所创立,傥女娲又称“姮娥”,所以党河又称“恒河”。西汉时因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改恒山为常山,可证常与恒二字同义通用,姮娥即常娥矣。

秦汉之时生活在祁连山下的大月氏族受匈奴所迫,西迁至今阿富汗地区建立了月霜王国,其国境一度拓至北印度和伊朗境内形成强大的月霜王朝,并将中国的崇月文化传播到天山西南各民族。《后汉书》证曰:“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数千里,俗与月氏同。”文中所指的天竺和身毒皆是大汉国对古印度的称渭;西汉时中国称印度曰:“身毒”;东汉时改称印度为“天竺”。而“印度”一名源自唐朝陈玄装的汉译本,意为“轮回不息,如月照临。”证实印度是崇月的民族,而由印度迁移四方的吉普赛人自称“是月亮的后裔,所性自呼其为“月亮的孩子”。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月文化是受中国月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的日文化与印度日文化更难分伯仲。



(三)中国和罗马的日月文化对比

罗马的开天辟地之神是天神乌拉诺斯,他和地神该亚在奥林匹斯山上结为夫妻生十二大神,主宰宇宙。十二这个数字与中华民族中的月族地支数相同,这与大月氏西迁将月文化传播到西方有关。汉时中国称罗马为“大秦”。《后汉书·西域传》记曰:“大秦国,一名黎腱,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因而可知汉时西王母之国已由甘肃张掖弱水的天山(昆仑之墟),经新疆天山西迁至罗马以西,并将甘肃天山下的弱水、流沙地名移植到西方。以此推论罗马民族与月族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天神乌拉诺斯有个儿子叫宙斯,传说宙斯可以化为白天鹅,而鹅是月神傥女娲的图腾,因此傥女娲又称“嫦娥”,而鹅与娥二字同音通用。天神乌拉诺斯不喜欢宙斯,想把儿子宙斯杀死,但母亲地神该亚很痛爱儿子宙斯,为了阻止他们父子相残,该亚将儿子宙斯藏于山洞之中,并让母山羊阿玛尔忒亚哺养宙斯。宙斯长大后篡夺了父亲乌拉诺斯的王位成为众神之王。宙斯感激母山羊的养育之恩,尊奉阿玛尔忒亚为“乳母”。羊是中华民族崇日部族的宠物,在日族中羊、扬、杨、阳四个字是同音通用字。山西洪洞杨邑,史料中又称羊邑、扬邑、阳邑;而羊、汤、羌、姜四字,亦可同义互假。汉时太山汤氏名族,史又称“太山羊氏”;而羌与姜二字则从羊字,因此日月族又称“古羌族”,而日族炎帝为姜姓,苗族称傥女娲为“姜娥”,由此看来中罗两族均有宠羊的习俗。

宙斯与胞妹朱诺结为夫妇,卵生了两个头上长星的儿子。宙斯和朱诺的兄妹婚姻,与伏羲和女娲兄妹的婚姻,故事情节极为相似,而卵生文化与中国的商族、徐夷族、满族的卵生文化如出一辙。头上长星是指幼儿头上戴的妆饰物,这一习俗在中国的月族中十分流行。《华阳国志》记曰:“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为子昌意娶蜀山氏,后子孙因封焉。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濮,亦谓之女枢”。《河图》曰:“瑶光如鲵惯月,正白,感女枢于幽房之宫,生颛顼,首戴干戈,有德文也”。这位黄帝的孙子颛顼,虽然入赘于高阳氏家族承袭了伏羲氏之号,但因是黄帝的孙子,所以其父曰:“昌”,昌为二日,既次日、亚日也,是月父之意,因此颛顼属月氏族人。颛顼首戴干戈与宙斯的儿子首戴星辰习俗相同,只是饰物有别而已。

宙斯又娶了一位叫勒托的妃子,生了一对双胞胎,姐姐是月亮神狄安娜;弟弟是太阳神阿波罗;他俩还有一位弟弟,是火神伍尔坎。这一姐弟的组合,与中国的太阳神伏羲、月亮神女娲孪生兄妹和弟弟火神祝融氏的组合较为接近,区别在于罗马的月亮神是姐姐,太阳神是弟弟,而且这对孪生姐弟没有成为夫妻。这是因为罗马民族的日月文化起源晚于中国,同时又受到印度和埃及日月文化的影响,即中国的日月二神是孪生兄妹;印度的日月二神不是夫妻;埃及日月二神是月长弟少的关系,所以罗马日月文化浓缩了中、印、埃三种日月文化的内涵,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日月文化。

(四)中国和日本的日月文化对比

据《日本书记》和《日本王室》记载:日本的始祖是一位来自高天原的女神,被称为“国常立尊”,生伊邪那歧命和伊邪那美命兄妹,这对兄妹结为夫妻,创立了日本国。日本古称 “韦原中国”,而中国古籍中则称其为“倭国”。《海内北经》记曰:“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以女为王,其俗露紒衣服,无鍼功,以丹朱涂面”。高天原是天国的象征,在中国又称天台高山。《山海经·大荒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出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月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因知日本高天原女神即是中国的月亮神羲和氏,羲和氏又称“女丑”、“女娃”,被少昊十日部所败,渡海去了日本。《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曰:“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曰:“炎帝之少女名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鸟虽小,但立誓填海报仇,世人称“精卫精神”。实是月族怀念羲和氏,但因对海外地理了解甚微,所以认为羲和氏亡海溺而不返。羲和氏又名“常娥”,所以日本的国常立尊有可能是羲和氏的别号。

从日本神话中可以看出,日本最初是崇月之国,日本史曰:伊邪那歧命与伊邪那美命兄妹生了天照大神和月神姐妹,令她俩主管高天原。中国的古天子汤(唐)尧为伊祁氏,生娥皇、女英,这对月神姐妹成为舜之妻,负责管理巫山,所以被称为“巫山神女”。巫山是高不可攀的神山,只有十巫和互人才能上下,传达天帝带给人间的指令。《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互人之国,人面鱼身,炎帝之孙灵契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互国即巫国,互字为巫字的变形字。《山海经 ·大荒西经》记载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沣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因此最早巫与医并称为“巫医”。而女子为国主,分大小王,是中国崇月文化的习俗。隋代西藏地区有东女国和西女国仍保留着大小女王共主国政的原始习俗。《隋史》、《唐书》均曰:“康国(东女国)东西有九日程,南北有二十日程,有城八十余座,户四万,胜兵万余人,王居九层楼阁,国人居六层楼阁,不得越制,女王曰:宾就,分大小王,大臣曰:高霸黎”。直到742年东女国推翻了女王汤滂氏曳夫,废除了女王制,中国最后一个母系王国才宣告终结。在中国汉桓帝与汉灵帝时代,日本邪马台女王国兴起,其国以大率、大倭、大夫为官名,大从天字,因而大人即天人,天照大神主掌天国,因此日本古称“大人之洲”。《山海经 ·大荒东经》记曰:“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山海经·海内北经》亦曰:“大人之市在海中”。今时地理分析,中国的东海之外是日本和琉球,史曰:“琉球中山王入倭”。中山国是傥女娲的国名,而日本古称“倭国”,因此可证大倭即大人之洲。

由此看来日本的原始古族是从中国山东郁州(文登)下海的日月族。从中国古籍中可以发现,中国的崇日部族早在唐尧早期就以东渡日本,帝挚时代,十日为日御,唐(汤)尧夺其兄帝挚之位,十日部族不肯臣服而发动叛乱。《淮南子·本经训》记曰:“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英、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英于凶水之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皆有道理”。十日战败损失惨重。《淮南子》曰:“尧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鸟尽死”。十日幸存者,藏匿于草荡、湖荡、海荡、沙荡之中或流荡天涯,世称其族为“荡民”并蔑称其民为“旮旯”。九日余部浮海逃生,在日本九州登岛,在熊本县阿苏郡长阳汤谷立足,并将中国汤谷的地名移植于此。因亡海的幸存者是九日余部,因此自称“旭族”,因而其居地又称“旭川”、“九州”。日族将民族社树“扶桑”移植于熊本县阿苏郡长阳汤谷,重现故园风光以示不数典忘祖。《海外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登州怀古》曰:“日出扶桑万里晴”。都可证扶桑是十日的象征。而佚名在《徐福东渡》描述日本时说:“楼船东渡入扶桑”。汤(唐)尧平定十日之乱后,命月族羲和氏家族取代十日族的日御世职。《史记·五帝本纪》记曰:“帝尧者,放勋。……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受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D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羲),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叔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饰百官,众功皆兴”。但夏初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被胤侯灭之,胤即殷也,所以殷侯取代了羲、和家族的日御之职。据《史记·夏本纪》曰: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湎淫即指女子玩弄男宾,是一种有损风雅的习俗,故而被胤侯灭之。羲和氏余部由山东郁州下海东渡日本在九州登陆,因郁与隅同音互假,所以羲和氏登陆之海曰:“大隅海峡”,其居地曰:“大和”。

日本神话曰:天照大神居住在高天原,令天孙降临日本,君临其岛,因而日本民族又称“天孙民族”。据《日本史》记载:公元四世纪时,中国东北的“天孙族”骑马经朝鲜自釜山下海,乘船渡海至日本九州登岛,因而其渡海之海峡称“对马海峡”。天孙族征服了日本岛上的女王国,在日本大和之墟建“大和国“。天孙在中国被认为是商族汤武丁,因武丁是成汤后裔,所以又称“汤孙”。《商颂·那》曰:“汤孙奏假”、“於赫汤孙”、“汤孙之将”。汤武丁的高祖昭明、相土均是驯马的能手,因而其族又称“天马族”,汤武丁时,征服了东亚各国,是商殷王朝最为强大的时期,因而他的庙号为“商高宗”。汤武丁封其60余子为诸侯,始开分封制先例,或许有分封至日本岛者。天孙族与大和族融合,最终形成“大和民族”。因天孙族在上甲微时已经改为崇日,所以天孙族将崇日文化传播到日本。 607年大和国使臣小野妹子出使中国,向隋朝皇帝递交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日末处天子。”首次以日为国名,自此中国称其为“日本”。因此日本的皇室以日神“天皇”为王号;而不是用月神“人皇”或“地皇”为王号。从中日的日月文化对比,日本的日月文化是中国日月文化的再现。



(五)中国和朝鲜的日月文化对比

据《朝鲜史》记载:朝鲜的始祖桓雄是天帝的儿子,居住在太白山(长白山)上,他娶熊氏女生檀君,檀君于公元前2333103日建“晨曦之国”。天帝是日族帝号,而太白山又名“天山”是日族天国的发祥地,由帝号和地名分析,均说明朝鲜族的起源与中国的日族有关。而檀从旦字,是为日君,因而檀君是太阳神;其晨曦之国可译为“黎明之国”,即日出之地也。因中朝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所以中国古籍中有关朝鲜的记载非常丰富。《海内经》记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海内北经》曰:“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汉武帝时中国还流传着一个“箕子东渡朝鲜建国”的故事,并被司马迁收入国史。《史记·殷本纪》曰:“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迁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有七窍。刨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悬之大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史记·周本纪》续曰:“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肯言殷恶,以存亡国宣告。武王亦愧,故问以天道”。《史记·宋微子世家》续曰:“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后汉书·东夷列传》续曰:“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笾豆。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准而自王朝鲜,传国至孙右渠。元朔元年秽君南闾等叛右渠,率二十八万口旨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数年乃罢。至元封三年灭朝鲜”。

公元四世纪,朝鲜半岛形成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鼎立之势。918年新罗改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朝鲜半岛。高丽一名取山高水丽之意,但与中国月族联系起来分析,却有月族文化的内涵在其中。月族称其起源地昆仑山为“天台高山”,而自称“骊戎”,奉月族始祖妣傥女娲为“骊山老母”,因而月族所迁之地,多以高骊或高句骊为名。朝鲜为日出之地,但朝字却由日月组合而成,这说明日月两族共居于日出之地,所以中国古史中记载朝鲜有“月支国”。日月共居之地曰“朝”始于殷初,殷帝武丁居妹邑为都,更名为“朝歌”。妹邑原是月族之都,殷本月族,居此无需更名,然因殷族是日月合族,崇尚日月文化,故以朝为都名,以象征日月文化的融合。箕子是日月文化的承传者,箕子东迁初立都于辽宁的朝阳,为孤竹国侯,因受到山戎和燕国的夹扰,故避两国之锋,而率殷民 5000渡过鸭绿江至朝鲜立国。箕子所经之地,皆以朝为都名,实是将朝歌的地名移植,以此团结随其东迁的日月两族。1932年高丽三军都统制使李成桂建立朝鲜李氏王朝,并以“朝日鲜明”之意,定国名为“朝鲜”。根据朝鲜发展史看朝鲜日月文化,其与中国的日月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是斩不断,缕还乱。



(六)中国和印第安人的日月文化对比

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秘鲁国的印地安人,亦流传着一个有关日月文化的传说。秘鲁的创世主是天神帕查卡马克,生儿子太阳神孔蒂拉雅·维拉科查和女儿月亮神基利亚兄妹,令他俩分司白夜,并让这对孪生兄妹结为夫妻。日月二神婚后,生女儿奥克列和儿子曼科·卡帕克,姐弟俩在唐卡山结婚,曼科·卡帕克在平渡湖登基,世称其为“人王”。曼科·卡帕克率领日月民族迁至秘鲁库斯科瓜纳卡乌利山,认为这里是肚脐的中央,于是在山上修建王城,立太阳殿祀奉太阳神,其国称 “印加王国”。人王以斧钺象征王权治理国政,印地安人喜西向追寻太阳降落的地方,称西方落日之地为“昆蒂”。印加人允许兀鹰吃死人的尸体,其民以龙蛇为图腾,自称其人为石头所化,其国用结绳纪事、刻石纪年,并以烧林开田发展农业。纵观印地安人的日月文化,仿佛再现了中国日月文化的上古史。

印加人的日月二神胞兄妹结为婚姻与中国的日神伏羲和月神女娲兄妹为婚的传说如同出一辙,是没有任何杂念掺杂其中的同一文化。那么间隔浩瀚海洋的中印文化是如何超越时代科技发展的能力及克服狭隘的天文知识、地里知识、航海技术,进行跨洋交流的呢?由于亚非、亚欧三个大陆板块有连接处,即使没有交通工具,只要有艰韧不拔的精神,古人类均可以达到远徙的目的,并进行文化交流;而唯独美州大陆板块与欧亚非三大陆板块分离,远古的日月民族要涉洋迁徙到美州,那好比是痴人说梦。但是美州印地安人中流传的《侯喜王歌》却用事实谱写了一曲天国的日月民族渡海徙美的悲壮史诗。《侯喜王歌》唱道:“二十五族为兄弟,跟着侯喜过天之浮桥,途中艰难不能忘,分发麦黍众相亲,兄弟莫将兄弟辱,天国再逢冬复春”。印地安人的侯喜王,也可以音译为“后羲王”。“后”在汉字中有多种解释,如:皇后、后土、日后,在汉语中是指女性而言,在阴阳中是指阴而说。女性的羲王是指羲和氏,所以后羲王是指月亮神羲和氏。因羲和氏是高天原的女皇,是主西方昆仑山昧谷的司夜女神,所以月族以西方为故乡,印地安人追寻西方的日落之处就是追寻故土,而他们要去的昆蒂,应是昆仑山的译音。印地安人以西方为天国,而美州的西方正是中国,所以可以得出印地安人是中国月族的一支这个结论。

中国的羲和氏原是崇月文化,唐(汤)尧之时,因崇日文化的十日族反叛被射正羿射杀九日余部四散逃亡,使主掌天国历法的日御一职出现了空缺,因而唐(汤)尧令羲和氏家族分掌日御之职。《史记·五帝本纪》曰:“帝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由此羲和氏家族开始崇日,并将十日所都的东汤谷更名为“•D谷”;将十日所都的西汤谷改为“昧谷”,以此抵消十日在诸侯中的声望。孔安国证曰:“东表之地称禺夷,日出•D谷。羲仲,治东方之官”。《索引》释曰:“旧本作汤谷”。夏中康时,羲和氏家族废时乱日,遭到崇月族胤侯征剿败亡不知所终。《史记·夏本纪》记曰:“帝中康时,羲、和面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面淫又称“面首”,是指女子玩弄男宾,所以羲和家族在夏时仍是女子当国之时。因羲和沉绵于面首的欢娱之中而不敬顺昊天,因而遭到胤侯征剿而亡。羲和氏家族当时分住于四地,羲仲部居•D谷(今山东文登);羲叔居南交(今北越);和仲居昧谷(今甘肃张掖);和叔居幽都(今北京),在胤侯的追剿下,和仲部被迫沿河西走廊向西方溃逃;而羲叔部则流窜到东南亚;和叔部则向东北大迁徙;羲仲部因在东海之边,内陆已被截断无处可退,只有下海逃生。

中国早在傥女娲时代,月族就已在东海上荡舟。《历代小史》记曰:“少昊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皇娥倚琴而清歌曰:天清地旷浩茫茫,方向徊薄化天方,含天荡荡望沧沧,乘桴轻漾著日傍,当其何所至穷桑,心知何乐悦未央”。皇娥乘桴在日出之处的东海里荡漾乐而不返,可见航海在当代是一件很发达的事业,甚至皇母都身为表率。《山海经·海外东经》记曰:“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唐尧时查人已有航海的巨船“贯月查”。晋代王嘉证曰:“贯月查为浮舟,羽人栖息其上,查浮绕四海,12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尧登位30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日息夜明,群仙居其上”。由此可见帝尧时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山海经》就是记录上古时地理大发现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志。既然夏时中国羲和家族已具有航海的交通工具及航海的天文知识,但羲和家族是败逃亡海,伧促之间如何筹集到远渡重洋的25族数万难民所需的粮食呢?房仲甫先生提出的“黑潮暖流”学说为我们解开了帮助羲和家族渡海的“天之浮桥”之谜。黑潮暖流源于北赤道海流,从台湾东北部北上,沿日本海岸向东与常年顺风顺水的西风飘流相接,至美州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顺加利福尼亚海流而达墨西哥西岸形成中国至美洲的天然桥梁。因黑潮暖流盐度在30%左右,可以增加舟船的飘浮能力,去美洲的船队到此就一帆风顺了,加之海中的鱼虾可以充饥,为日月民族远渡重洋提供了天然食物,因而为中印两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帮助。

殷朝末年,周武王革殷,战败的殷族再次沿羲和族开创的天之浮桥逃亡到美洲,点燃了奥尔梅克文化的火种,在美洲形成燎原之势。因殷族以“加”为官名,印加王国之名很有可能是殷加的译音。由于来自中国的日月民族将日月文化传入美洲,在美洲骤然兴起了崇日文化的日出国、日井国、日平旦国及库斯科印加王国。所以印加人的烧林开荒与十日的汤畴文化相同;龙蛇图腾与吴越文化同类型;兀鹰食人尸与汤古氏族的天葬习俗相同;而刻石纪年则是中国西北宕民的专长。纵观印加文化无一不是中国日月文化的模式,因而可以肯定的说:最早到达美洲的是中国日月民族。从中外日月文化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世界各民族中的日月文化与中国的日月文化均有着潜在的联系或直接的关系。如果用日月文化来分析远古的神话,那么就可以解开民族史中的断代之谜,为补充世界民族发展史提供大量而丰富的原始资料,为我们重新认识人类世界而作出贡献。



清寒斋汤锦程1990108日文,20001月发表于《东方龙》第13期、2002年发表于《汤姓源流·河南卷》、200312月发表于《汤姓源流·江西卷》





《汤氏源流》(14.袁姓改汤氏.

汤学良撰文 . 2003-7-14 9:15:07 





(十四)袁姓改汤氏

轩辕氏,又称玄元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简化为袁邑。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轩辕氏有一支后代,乘着轩辕氏发明的高车大辕,世代游牧于草原,被称为高车族,因其族是轩辕氏后裔,则以袁纥氏为部落名称,后则为酋长名称,袁纥氏在隋史中称“韦纥”,唐史中称“回鹘”,今称“维吾尔”,随着民族的融合,汉化的袁纥氏,已简化为袁氏。

妫姓有虞氏舜后裔胡公满在周初时,被周武王封于陈(河南淮阳),史称陈胡公。陈胡公的儿子陈申公有个儿子叫靖伯庚,因是庶子,另辟公族。靖伯庚的八世孙妫诸,字伯瑗,他的孙子涛涂,则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瑗氏。因瑗与辕、袁同音通用,而其族又居于轩辕氏之墟,历史上又称其为辕涛涂、袁涛涂,其子袁选,其孙袁颇、袁侨均为陈国上卿,因而袁氏为春秋战国时的名门世家。

西汉时,爰盎在七国之乱时以奏请诛晁错而知名,后因其以直谏冒犯汉文帝,而被贬为庶民。爰盎之后为避祸,以同音字分为袁、辕、援、爰、榬、溒等六大氏族,随着历史发展,姓氏的融合,今辕、援、爰、榬、溒等五大氏已成为罕见姓氏,多已融于袁氏,回归祖籍。袁氏郡望为汝阳(河南商水)、阳夏(河南太康)、彭城(江苏徐州),汝阳商水县袁氏在东汉时垄断朝政,袁安是汉和帝朝司徒,因其正直不阿,敢于外戚窦氏相抗衡,所以名满天下。袁安的儿子袁敝是汉章帝朝司空,袁敝的儿子袁汤是司徒,袁汤的长子袁逢是司空、次子袁隗是司徒,因而有“四世五公”之誉,天下士大夫无不出自袁氏门下。袁汤的孙子、五官中郎将袁成之子袁绍,因反董卓,被推为18路诸侯盟主,后割据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为一代霸主。袁汤的孙子、司空袁逢之子袁术则割据淮南,在寿春称帝。

袁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晋有文史学家袁宏,唐有宰相袁智弘,宋有史学家袁枢,明有军事家袁宗焕,清有文学家袁枚,中华民国成立,河南项城人袁世凯,出任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氏世为门阀大族,在宋代被列为第59位门阀世族,当代袁氏排在第33位人口大姓,在台湾则位居第94位大姓。

江苏吴县袁氏亦是名门,袁•后裔袁盘,字德铭,幼时流落到姑苏,由汤儒收养,因而改姓汤,史称“汤盘”,明嘉靖10年(1531年)中举人,任富阳县知县。汤盘有个儿子汤曾,明恩贡,任南宁府通判。汤曾因思祖之功,又改为袁姓,但汤曾这支袁氏为不忘汤氏养育之恩,称始祖为“汤一公”。袁盘改汤氏,其后成为汤氏的一支。



清寒斋汤学良1994年稿



(十三)梅姓改汤氏

商天子汤太丁时,封其弟王子高于梅邑,传说:商有梅山六兄弟,应指梅伯封邑于此而言。《左氏春秋》记曰:"梅山在郑州与新郑之间"。梅为伯爵,因而世称其为"梅伯",因而唐时,梅良玉祭祖梅伯高。梅伯世袭至殷纣王时期,梅伯在朝中任"媒"职,故而梅与媒同音通用。《周礼·地官·媒氏》曰:媒氏"掌万邦之判,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周时,原庄公求子的祭祀亦称“媒”,所以梅伯在朝中主掌祭祀和婚嫁。

梅伯有忠直之声,他见殷纣王暴政天下,残害无辜,梅伯直言劝谏殷,却被殷纣王杀害,殷纣王将梅伯烹之,将梅伯肉送给各位大臣品尝,以此吓阻诸侯的劝谏。《吕氏春秋》记载曰:"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烹之"。周武王灭殷,知梅伯因忠直而死,为笼络殷人民心,追谥梅伯为“忠侯”,并封梅伯玄孙黄梅为侯。《古今姓氏书辨证》曰:“梅伯为纣所烹,武王封伯玄孙黄梅,号曰:忠侯,以梅为氏,世居楚、郑间。”因而在湖北地区有黄梅县,与黄梅南迁有关。

江苏无锡梅里,是梅侯族南迁之地,吴太伯建都于此。越王勾践灭吴,梅里归越所有,越王勾践封庶子于梅里,梅里越族则以地名为氏,称梅氏。《粤中见闻》曰: “越王勾践子孙,更姓梅,散居沅湘(湖南)。”越国被楚灭后,越族分为百支,向南方各省迁徙,梅绢迁到广东南海台岭,因而台岭又称梅岭。

秦末,鄱阳令吴芮起兵反秦,梅绢率越人从之,因在反秦中功勋卓著,项羽封梅绢为十万户侯,蛮族尊梅绢为梅氏始祖。汉时,梅氏世为南蛮酋长;湖北襄阳梅氏,则是蛮族中大姓,世为刺史。

三国时,梅氏为夷王,《三国志》有夷王梅颐归东吴陆逊的记载。魏时,夷王梅敷三兄弟有部众万余家,蛮帅梅芳还率部攻陷扬州,因蛮族势大,刘宋王朝为笼络这支力量,封西阳蛮梅式生为高山侯、梅加羊为扦山侯,准世袭。萧齐如宋制,封梅治生为将军侯,准世袭。北魏王朝也不甘示弱,封蛮王梅安之子梅豹为顺阳公、封梅季昌为石台县公,准世袭,因此梅氏蛮族在南北朝时名满南北。

梅氏在民族融合之中,渐渐融于各族之中,历史上的北狄族、奚族、满族、彝族、黎族、蒙古族、东乡族中皆有梅氏,而梅氏在北狄族、奚族两族中还世袭大酋长之位。梅姓郡望为汝南(河南上蔡)、宣城(安徽)、梅岭(广东),宋时梅氏为第145位大姓。因梅氏与汤氏同源于商殷天子,历史上有过很多有趣的故事,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因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而出名,因此民国上将汤恩伯给他的三个女儿命名为汤梅,汤兰,汤芳,以纪念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贡献。

梅氏因与汤氏同源,所以梅氏改姓多改汤姓,广东新会梅氏,源自新宁,新会人梅命夔,是清康熙5年举人,任贵州新桂县知县,因其由汤氏抚养长大,所以改为汤氏,史称汤命夔,其后为汤氏的一支。





清寒斋汤学良1994年稿







(十二)唐姓改汤氏

唐姓出于古天子唐(汤)尧,唐尧初为帝挚臣,因初封于陶,后封于唐,故而号“陶唐氏”。虞舜时,唐尧之子丹朱初封于唐,后改封于房,因而曰:“唐(汤)丹”。夏时,唐丹后裔刘累,再封唐(汤)侯,其后裔为唐姓。

汤武王履,生于汤里(山西运城)为夏臣。《左传》曰:“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大夏之墟,今汤里也。《帝王世纪》曰: “主癸之妃曰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故名履,字天乙,是谓成汤,丰下锐上,析而有髯,倨身而扬声,长九尺,臂四肘。”扬声即大声,大声则曰:“啺或唐易,”今之“唐”也。因而成汤又曰:“成唐。”卜辞曰“王乍大邑于唐且”,即“作大邑于汤社。”王国维曰:“案唐即汤也。”朱芳圃曰:“按唐即汤,卜辞之唐,必汤之本字,后转作•D,遂通作汤矣。”罗振玉曰:“古唐、汤、荡相通。”《史记·宋微子世家》:“宋杀大夫唐山。”即《左传》杀宋司马荡 ()泽也。而江苏武进唐村,溧阳唐村居民皆汤氏,实为汤村也。临川唐公庙则是汤显祖家塾,唐公庙所祭汤显祖23世高祖,唐禧宗时抚州路宣慰大夫汤宝亭之庙。因唐、汤二字古时同音通用,因此史书皆曰:“成汤为成唐”。

汤武王革夏建商,立都于河南商丘,因运城汤里为其诞生地,故封子于汤里,为“唐(汤)侯”。《括地志》曰:“汾阴故城俗名殷汤城在蒲州汾阴县北。”蒲州今运城永济县是也。因唐国在殷都之北,商殷之时,称其为“北殷氏”。《史记·殷本纪》索引曰:“然北殷氏盖秦宁公所伐亳王,汤之后也。”

周成王时,北殷氏唐侯举兵反周,被周公旦平定,将唐邑改封给周成王弟姬叔虞。《史记·晋世家》曰:“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周成王迁成汤后裔唐侯子孙于杜邑(陕西三原县),封其为杜伯,因为唐姓,故曰:“唐杜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成王灭唐,迁封杜伯,子孙居杜城。”《范匄》曰:“在周为唐杜氏。”即指此典。杜伯被周宣王之妃诬告,无罪被杀。《周春秋》曰:“宣王杀杜伯而无辜,后三年,宣王会诸侯田于圃,日中,杜伯起于道左,衣朱衣冠,操朱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因汤人信巫故认为灵魂不死,可追索仇人之命,因而编造出周宣王死是杜伯幽灵所为。杜伯死后,其裔分为汤氏、唐氏、杜氏、范氏、刘氏、土氏、郇氏,汤氏奔西戎,被诸戎推为“西戎君”。《史记·秦本记》索引曰:“西戎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之胤。其邑曰荡社。”徐广曰:“一作汤杜,言汤邑在杜县之界,故曰汤杜也。”皇甫谧曰:“亳王号汤,西夷之国也。”

周幽王宠褒姒而废太子姬宜臼,国舅申伯怒联犬戎杀周幽王,立宜臼为天子,是周平王。《史记·周本记》曰:“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甑、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洛邑,以避戎寇。”

西戎君汤王驱逐周人在陕的势力后,回驾杜邑,重建亳国,并杀周大夫秦仲。《史记·秦本纪》曰:“西戎杀奉仲。”因而汤亳王与嬴秦侯结为世仇。周平王无力夺回祖居地则与秦襄公盟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公元前714年秦宁公开始东征荡社与亳王开战,历经数年,终灭亳国,而居其地。《史记·秦本纪》曰:“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十二年,伐荡氏,取之。”秦亳大战,决定二者存一,因而汤氏亦拼死一战,秦宁公则于十二年伐荡时,被汤氏杀死。

汤王战败后逃到北地郡建帐,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用由余之计,攻占北地郡和陇西,灭西戎14国,开地千里,成为西方霸主。汤氏余部败逃湟中(青海西宁),建青唐城,中原诸侯则称其为“羌王”。羌字从羊,《山海经·海内经》曰:“枭阳国。”《左思赋》曰“枭羊国”。故可知羊与阳二字上古时通用。而阳与汤二字上古时亦通用,因此羊与汤相通,并连用。古有羊汤水,炎帝蚩尤之国也。羊汤又读羌唐、羊肠。因羌出于汤,故诸侯称其部为“唐旄羌”。旄又作髦,北殷氏一支。《史记·索隐》北殷氏“系本作髦氏,又有时氏、萧氏、黎氏。”唐旄羌即汤氏与旄氏合组而成,故有此谓。

秦历公时,兵伐渭首,震动湟中,唐旄羌、发(亳)羌随羌王卯南出赐支河,西徙数千里入藏,唐旄羌驻牧于藏北羌塘,成为藏族的始祖之一。发羌为亳王嫡裔,又音亳羌,入藏后定居于雅隆地区,建“大蕃国”,音译为“大亳国”。公元663年大蕃国王松赞干布移都拉萨城,并尊汤人之俗,立国于山巅,建立西藏第一个统一国家“吐蕃”,音译为“杜亳”。拉萨在藏语中读“惹萨”,惹藏译为“羊”, 萨藏译为“土”,全译为“羊土”。而羊与汤可通用,土与杜亦可通用,因此羊土又称“汤杜”,因知大亳国之都拉萨之名,源自于陕西杜亳国的汤杜氏,而汤氏则成为吐蕃国贵族,吐蕃赞普即称“汤”。汤在藏语中译为“千里之王”;而蒙古语称藏族为“唐古特”,或“唐兀”、“唐兀惕”。元时,在西夏党项羌族(傥女娲后裔)居地建省,史称“唐古多省”。隋唐之时,吐蕃将帅中有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皆历史名人,明时古籍记载:藏族有汤汤部族,汤氏为藏族姓氏之一。

因唐与汤同音同义,同出一宗,所以唐氏改姓多改汤氏。明江苏嘉定人唐蟠,字穆如,号冰庵,明崇祯年诸生,王时敏弟子,著名书画家,著有《柳东阁诗草》、《睡贤处稿》传世,其改姓为汤,史称其为汤蟠。唐氏改汤氏,成为汤氏的一支。



清寒斋汤学良1994年稿



汤氏源流》(11.御姓改汤氏.

汤学良撰文  2003-7-10 16:58:02 





(十一)御姓改汤氏

御姓为天国始祖汤古氏后裔。《纲鉴易知录》证曰:“盘古氏首出御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汉代盘与汤同义通用,盘古氏即汤古氏。因汤古氏为天国始祖,所以是首出御世者,其后裔则以御为官名,掌历算星象之职。《左传·桓公》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于卿的地位以推算历象,这是合于礼的。日御详细记载每月大小和干支,无所遗漏,在朝廷上授给百官。”夏商时,御为天子马车御者。《正义》曰:“御为统也”。《说文》曰:“御为使驰。”《释名》曰:“御语也,尊者将有所御,先语之也。亦言卑职者,有所勤御如御牛马然也。”周时,设有女御官,《周礼天官女御》曰:“女御掌叙于王之燕寝。”《蔡邕独断》曰:“御者进也,凡衣服加于身,饮食适于口,妃妾接于寝,皆曰御。”周时有御人,《正字通》曰:“周有御鞅。”《周语》曰:“内官不过九御。”秦汉时设御史大夫,为相。《疏》曰:“御为主事也。”《笺》曰:“傅御贰王治事谓冢宰也。” 而后御成为天子专用名称。《礼王制》曰:“千里之内以为御。”帝之使者曰:“御史”;帝之禁兵为“御林军”;帝之文书曰“御书”。御官的后裔以御为姓。

共工氏汤明,始创“阴阳五行之术”。为帝王治国的洪范宝典。《正义》曰:“幽,阴;明,阳也,占数也。”因而又称“幽明之术”。《史记五帝本纪》曰:“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筴。……顺天地之祀,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共工氏汤明之后,因精于阴阳之术,被历代帝王和诸侯奉为国师,主掌朝政和历算。因而汤明后裔世为御官,其后亦以御为姓。

轩辕氏取代炎帝为天子,以大鸿、常先两族掌御官之职;汤尧即帝位,改任羲氏、和氏两家族执掌御官之职,因而鸿氏、常氏、羲氏、和氏的后裔均有御氏。夏时,唐侯刘累因善豢龙,夏天子孔甲赐其为御龙氏,其后有御姓。周时陈有御邑,为陈公子御寇封邑;宋有御邑,为宋公子御说封邑;鲁有御邑,为鲁御叔封邑。《左传》载曰:“鲁襄公22年春,臧武仲赴晋前,冒雨去看望御叔,御叔在自已封邑中准备喝酒曰:那里用得着圣人,我打算喝酒,而他自己冒着雨出行,还要聪明干什么?穆叔认为御叔是国家蛀虫,命令把他的赋税增加一倍,以示对御叔的惩罚。

汉时有司空长史御长青,为避汉天子称谓之讳,改御为阳氏。《路史·国名纪》证曰:“阳出于御姓。”隋时阳氏因避隋天子姓讳,又更为汤氏。”春秋时,宋桓公御说平定南宫长万叛乱,封三子原为荡邑大夫,史称“荡原”,其后裔荡泽因欲篡国,被宋国华氏所灭,余者为避祸,以去草字头而为汤氏。因荡氏为宋桓公御说之后裔,因而古代姓氏学家认为:“汤氏源于御姓”。《潜夫论》证曰:“荡(汤)、番(潘)、锡(阳)皆御姓”。所以,御氏改汤氏,成为汤氏的一支。



清寒斋汤学良1994年稿